原標題:從“蘋果、果汁到飲料”,數據交易3.0在天津中新生態城開市
5月19日,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數創未來——數字經濟新生態”高峰論壇在天津中新生態城舉辦。論壇正式發布了《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與數字生態體系建設白皮書》,白皮書圍繞加強數據要素建設、加快相關行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數字化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促進數據間共享互通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楊勇在論壇中談到:數據作為基礎性戰略資源、重要生產力和關鍵生產要素,對其他生產要素產生了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運行機制和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用數據決策、用數據治理、用數據創新日漸成為普遍共識和積極行動,數據創新、挖掘數據價值、深化數據合作、完善數據治理的需求愈加迫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基于大模型與領域數據價值,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談到:大模型已成為智能時代發展新引擎,帶來了一系列新能力特征,但仍難以勝任需要復雜決策能力的領域應用,而大模型與領域知識的結合將進一步提升大模型的能力,釋放領域數據價值。
數據要素是數字中國的底座,但在當前,數據要素供應方和需求方都有痛點,數據質量差和數據價值無法量化等問題,成為了數據合規流通交易的阻礙。在此背景下,在論壇舉辦前的5月17日,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一個全新的數據交易模式在中新生態城開市。
中新生態城分別與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積云教育集團、瀚博半導體(上海)有限公司舉行簽約儀式,將在智能網聯車應用場景落地、科技人才培養和智能網聯芯片研發等領域加強合作。
2021年10月,天津市政府批復同意在中新天津生態城設立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中心自2022年5月起試運營。試運營期間,中心意向簽約的數商超過百家,累計掛牌數據產品千余個,意向數據交易額達到1.5億元。
據了解,數據入場難和數據商品化難,仍是目前數據交易面臨的主要問題。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嘗試將低價值高風險的原始數據交易,轉變為高價值低風險的知識產品交易,助力實體經濟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在參訪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時,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總經理李基亮告訴記者:通過人工智能和知識服務的技術,把數據開發為知識產品,再給到消費方,可以解決數據的關聯分析或供需對接。
其實,大數據產業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幾年間,中國數據交易模式已經歷了兩輪迭代。
李基亮為參訪的記者們梳理了中國數據交易的簡史:2014年,貴州大數據交易所最先開展數據交易。這時,原始數據經過簡單清洗就可以賣出去了,這樣的數據交易模式可以視作1.0模式,可將其比喻為從樹上摘下水果賣給別人,它的特點是簡單直接,弊端是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而數據交易的2.0模式,可以比喻為是定制化的“果汁”。相當于把“數據蘋果”摘下來之后,加工為相應的“果汁”,給到不同的用戶群體。“果汁”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場景來加工,有了定制化要求,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
當前,中國的大數據交易兩種模式并存,在1.0模式下,對數據進行簡單清洗和加工后上市交易,數據產品價值不高且存在隱私泄露風險;而2.0模式,則是在原始數據上使用隱私計算等技術,定制開發數據模型上市交易,該模式雖然提高了數據產品的價值,并降低了隱私泄露風險,但瓶頸在于定制復雜、成本較高和難以復制。
為了打造標準化、規模化的數據產品,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提出了知識數據交易的新模式。該模式依托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等技術,將實體經濟企業經營活動、物料產品、產業投資、技術研發、空間布局等數據,通過關系模型組織起來,并對其進行分析、挖掘和展示,使其形成一個智能化、標準化的數據模型產品,輔助企業經營決策、研發方向優化和產業投資選址。
這個模式,李基亮稱其為數據交易的3.0模式:“其代表性的就是隱私計算,它屬于批量生產的標準化的數據產品,相當于把蘋果加工轉化為‘罐裝飲料’。在這個蘋果的‘罐裝飲料’里,我們把數據加工轉化為相互連接的知識,這個知識體系里有最早的數據標簽,也有通過隱私計算出來的數據結果,它把大數據的價值進行了有效整合,能夠同時兼容1.0的模式和2.0的模式。”
因此,李基亮概括認為,數據交易3.0模式的最大的特點,一方面是基于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原始數據由不同的安全標準來處理;另一方面是數據產品標準化,價值評估有了系統性視角,這是整個數據交易發展的趨勢。
為保障數據交易安全,中新生態城引入了專業數據安全團隊,建立數據分類管理機制,讓數據“可用”而“不可見”。在技術運用上,對每條流通數據進行13大類100多種敏感信息識別,一旦發現風險,系統會自動告警,經人工識別后可實時熔斷交易,保障數據交易安全合規。
在此次高峰論壇上,圍繞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等單位進行了多場簽約。而據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測算,中心正式投入運營后,2023年的數據交易額預計將達到2億元。(記者 宋馥李)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