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破圈出彩,國風國潮熱度高漲,傳統旅游熱門地再現“人從眾”火爆場面;旅游業態多元發展,“旅游+X”玩出新意,新興旅游目的地持續涌現……5月19日是第13個“中國旅游日”,今年的主題是“美好中國,幸福旅程”。向幸福旅程進發,各地正積極探索旅游業新動能。
(資料圖片)
游客在河南省洛陽市洛邑古城內拍照留影(2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文化體驗感拉滿旅游熱情
吉時晨鐘、樂舞迎賓、嘉賓入城……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萬仞宮墻前,每天的開城儀式都以隆重的傳統禮儀迎接八方來客。“傳統文化太有儀式感了!”身著漢服的河北游客孫立坤說,他和同學們剛看完開城儀式表演,忍不住拍手叫好。
作為“國潮儒韻”研學游的起點,開城儀式只是孫立坤和同學們的第一站。當天他們還將穿著漢服游“三孔”景區,逛孔子博物館,在非遺工坊里學手造技藝,夜游尼山圣境,沉浸式體驗嶄新的文化圖景與古風古韻。
今年以來,曲阜累計接待研學游客近80萬人次。曲阜市副市長儲艷麗表示,融入厚重歷史文化的沉浸式研學游,令人身臨其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樂”的心理需求。
游客在河南省洛陽市洛邑古城游玩。(受訪單位供圖)
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年輕人裙裾飄飄、團扇遮面穿梭于歷史遺跡間……在河南洛陽洛邑古城、陜西西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變裝穿越”同樣成為標配。
5月19日,中國旅游研究院游客滿意度課題組發布《2023年一季度全國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國國內游客綜合滿意度指數80.41,季度環比增長0.29%,處于“滿意”區間,企穩回升趨勢初顯。以游客滿意度排名位居前列的城市洛陽為例,美團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洛陽漢服體驗線上訂單量環比節前增長680%。
“我們提供的不僅有漢服,還有國風市集、博物館‘夜宿’、沉浸式演藝等豐富場景體驗,讓游客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內涵、精神和力量。”洛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李振刊說。
數字化賦能文旅蝶變
5月19日,第13個“中國旅游日”主會場活動暨啟動儀式在云南省騰沖市和順古鎮舉辦。當天的非遺文化旅游展上,《騰沖往事》4D皮影戲讓人眼前一亮。
這是4D皮影戲《騰沖往事》的一個場景。(受訪單位供圖)
“騰沖地處祖國西南邊陲,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譽為‘極邊第一城’。借助現代舞臺技術和全息投影技術,如今皮影戲的舞臺可伸縮變化,實現智能場景切換,將這座城市的歷史生動演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騰沖皮影傳承人劉朝侃說。
山東曲阜尼山圣境夜游項目內的無人機表演。(受訪單位供圖)
數字化技術讓歷史文化觸手可及。在曲阜尼山圣境,無人機秀、光影水秀將夜空裝點成夢幻畫卷。兩千多年前,孔子曾在此臨川慨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如今,游客在光影斑駁中,同時空交談。
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綜合數字化互動體驗廳,由近40臺投影機打造的沉浸式三維影像空間里,游客可直觀感受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網、王國征戰的恢弘氣勢,仿佛穿越回“赫赫夏都”。
“改變文旅產品‘有說頭沒看頭、有看頭沒玩頭、有玩頭沒賺頭’的局面,結合好科技和創意是關鍵。”河南省文旅廳廳長黃東升介紹,圍繞“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河南省已遴選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殷墟、河南博物院、紅旗渠、黃帝故里等首批百大標識項目,公開征集數字化創意設計方案。
“旅游+”多元業態提質升級
奇絕壯麗的太行山脈,造就了渾然天成的山地藝術。地處太行深山峽谷中的河南省安陽市石板巖鎮常住總人口不過萬人,年接待寫生人群卻超過200萬人次。隨著鄉村民宿等旅游業態植入,每年前來休閑度假的游客超過300萬人次。
2022年7月21日,學生在河南安陽林州市石板巖鎮高家臺村寫生。新華社記者 張浩然 攝
“寧肯降低房源數,也要保障游客良好的體驗感。鎮里已出臺民宿標準方案,并開展農家院整治提升工程,持續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高服務能力。”石板巖鎮黨委書記路紅衛說。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表示,小城小鎮通過打造特色業態同樣可以“出圈”,但也更需要有長遠、可持續的管理與規劃,控制好相關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供給。
《云南低碳旅游與全價值鏈可持續發展行動白皮書》及相關倡議19日在“中國旅游日”主會場活動上發布。低碳環保、樸實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正在日益融入各地旅游城市發展。
前來參加活動的多地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將在“資源、客源、服務”三大要素上狠下功夫,開發精品旅游線路,倡導綠色出行。深入實施業態創新工程,探索森林游、山地游、戶外露營等新業態,促進旅游產品多樣化、精品化、個性化。
“旅程本身,比到達更重要。‘低碳旅游’的本質是健康生活方式在旅游體驗中的延伸,希望通過我們的倡議與實際行動,讓游客旅程更幸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婁可偉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