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船造何以揚帆四海?
(資料圖片)
中國是造船大國,亦是船舶出口大國,“中國造船”一直備受海內外關注。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中國造船國際市場份額已連續13年居世界第一。
中國船造為什么能?中國造船為什么行?中新社記者近日實地探訪中國長江沿岸一帶多家船企與智能制造企業,從中窺見答案一二。
重要“開源”:自主科技創新,賦予船舶生命
江蘇省是中國船舶海工產業第一大省,連續14年位居中國首位,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與產業代表性,長江沿岸一帶海工船舶業發展也見證了中國在該產業的發展。
中國船造目前已有多個“自主”與“首個”。如,擁有“造島神器”之稱的6600kW絞刀功率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便是中國首艘從設計到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另外,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去年交付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LNG雙燃料動力船舶,涉及行業技術,也頗受關注。
圖為5月19日,江蘇靖江,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內某處施工現場。 中新社記者 葛勇 攝
“難點在于燃料罐的制作。1立方米的液體完全氣體化,要變成600立方米。”深度參與了該船舶建造的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船舶設計研究所船裝室副主任徐紅忠表示,鋼在超低溫狀態下會變脆變碎,“我們罐子跟船體結構會用特殊的方式連接。這是一個技術專利。”
目前,江蘇省正在加快科創新驅動,明確“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數家船企向記者表示,自己具有生產設計專組、詳實設計的研發室等,做好前期研發與整個系統的聯動、調試等工作。
駛向深海:強化產業集群,拉長船舶鏈條
為推動制造向智造的轉變,江蘇省出臺船舶海工產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率先建成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船舶產業集群拉長產業鏈條。
在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記者了解到今年即將交付的中交風電4000T自航式全回轉起重船,就是因應海上風電場的施工要求而生,并因需進行研發建造,實現了又一個“行業內首次”。
5月19日,江蘇南通,即將于今年交付的中交風電4000T自航式全回轉起重船。 中新社記者 申冉 攝
“江蘇、浙江、福建等地都有相應的海上風電場,它由原來的淺水變成了深水,由小功率風機變成了大功率,意味著安裝的風機更重,也會更高,需要大型裝備去保障施工。”上海振華重工啟東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敏鋒向記者闡釋造船與建設海上風電場的關聯。
除“下游聯動”外,造船還與新能源企業這一上游建立聯系,不斷實現產業創新。據中創新航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劉敏介紹,零碳船舶儲能電源系統現廣泛應用于船舶備電及動力系統,對純電船舶給予了支持。
“節流”改變:改制造為智造,提升船舶產能
船舶產業具有勞動密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等特點,傳統“大量用工”模式需要轉型,從而提升生產效率。
去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競爭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通過推進試點示范、建立項目庫、培育系統集成服務商等方式,“加快推動行業‘智改數轉’”。
具體到操作上,“切割、制作、裝配、檢驗、X光拍片……”都是造船智能化的體現,徐紅忠說。
“如果按人均產出率的話,比以前高到一倍以上。”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朱秉康告訴記者,“去年搞了一條智能化的生產線,以前一條產線要四五百人,這條線上去以后只需100人左右。”
5月19日,江蘇靖江,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內某個設備。 中新社記者 葛勇 攝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文章指出,江蘇省是中國國內最早探索智能船廠、綠色工廠建設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蘇有多家船企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已經運轉有序,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漸進式推進。
今年1月至4月,中國造船新接訂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65.5%,持續保持全球領先,遠超第二名韓國的24.4%。在完工量、手持訂單量方面,中國亦分別占據44.9%、51.3%,以一己之力占據全球“半壁江山”。(記者 李夢 申冉 葛勇)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