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擴面、降低成本,這是2023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發展的總方向。今年4月份,監管部門發布《關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形成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如何形成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資料圖片)
保持增量擴面態勢
今年以來,小微企業貸款繼續保持“增量擴面”態勢。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64。5萬億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9萬億元,同比增長25。8%。
除了“量升”,“價降”也為小微企業減了負。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別低11個基點、41個基點。“我們堅持普惠金融‘量、價、質’并舉,通過普得更廣、惠得更實,讓客戶借錢不難、用錢不貴。”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段紅濤說。
《通知》明確提出,要形成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體系。其中,2023年總體繼續保持增量擴面態勢,優化服務結構,提升重點領域服務精準度,并保持貸款利率總體平穩,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逐步降低。如何實現以上目標?如何完成“量升、價降、風險低”這個看起來似乎不可能成立的三角?目前,實踐探索出兩條主要路徑,一是深化機制改革,二是深挖信用數據。
深化機制改革,是指金融機構要設立專營機構,為小微企業制定專門的信貸管理政策,建立專項信貸評審機制,并在統計核算、風險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優化機制,以解決部分基層銀行員工“不敢貸、不愿貸”問題。此前,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大型商業銀行已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從總行到分支機構、自上而下搭建普惠金融垂直管理體系,適當下沉業務重心,下放審批權限。
“農業銀行將根據自身業務發展情況,單獨制定普惠貸款增長計劃,匹配信貸資源,力爭普惠金融業務在高基數基礎上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劉加旺說,今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形勢回升向好,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持續恢復,其融資需求也在增加。
深挖信用數據,是指金融機構要堅持科技賦能,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有效挖掘小微企業的信用信息,推動普惠業務下沉,提升小微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與效率。“一是沿著資產找客戶,擴展押品資產的數據庫,優化業務流程。”段紅濤說,二是沿著數據找客戶,與政府、核心企業、第三方平臺開展源頭合作,運用數字技術精準畫像;三是沿著交易鏈條找客戶,將核心企業的優質信用貫穿全產業鏈。
“推陳出新,搭建數字化新體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劉建軍說。目前,該行已搭建了數字化營銷、產品、風控、運營、服務的“5D(Digital)”新體系,依托智能風險控制技術,主動篩選、自動觸達小微企業,為它們主動授信。據悉,郵儲銀行的主動授信模式已運行了半年多時間,貸款余額已超700億元。
精準滴灌重點領域
重點領域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將進一步加強。《通知》明確提出,支持困難行業恢復,聚焦住宿、餐飲、零售、教育、文化、旅游、體育、交通運輸、外貿等領域小微經營主體;支持小微企業科技創新,加大制造業小微企業中長期資金供給;支持個體工商戶紓困,為個體工商戶提供適合的產品服務。
“我們將加大力度,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聚焦制造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加大首貸、信用貸供給,讓更多經營主體得到金融服務。”段紅濤說。
為了助力文旅企業紓困,工商銀行已為旅行社、民宿、包票商等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匹配了相應的融資服務,包括租金支付、裝修翻新、經營周轉等各類用途。截至2023年3月末,該行已累計為國內近90%的世界遺產和5A級景區以及超過30萬家文旅企業提供了金融產品服務,融資支持超3000億元。據悉,下一步工商銀行將深化金融與政務、產業、消費的聯動,支持打造文旅特色場景,精準支持文旅項目建設。
相較于文旅企業,科技小微企業的服務難點在于,如何看準企業的未來。“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正處在從增加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的過程,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表示。
如何破解科創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多家商業銀行探索推出了特色信貸產品。以工商銀行的“科創貸”為例。其核心目的在于,授信審批時不依賴財務報表、抵質押物,而是結合科創企業的經營特點,將企業的“科研價值”“未來價值”作為主要評判依據,更看重人才引進、研發團隊、投資人認可度、科研成長性等指標。
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創貸”是工商銀行為研發能力較強、發展前景較好的國家高新技術小微企業或“專精特新”小微企業提供的流動資金貸款。“科創貸”具有四個優勢:專線審批通道、專享利率優惠、專項規模保障、專屬融資福利,希望能夠有效滿足科創企業的研發支出需求和經營性支付需求。
“郵儲銀行打造‘看未來’模型,建立科創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劉建軍說,截至2023年3月末,該行已服務“專精特新”及科創企業客戶5。72萬戶。在內蒙古包頭市,今年以來,郵儲銀行包頭市分行已打造了兩家科技支行,推出“科技貸”產品,最高授信金額5000萬元。“我們在包頭投資綠能結構材料項目,郵儲銀行為企業制訂了差異化金融服務方案,開通綠色通道,快速發放科技貸1000萬元。”北京君誠實業投資集團董事長郭建君說。
除了信貸支持,科創企業還亟需股權融資服務。“當前,科創投資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高端制造、新能源、半導體、新材料等領域,接下來我們要深入思考,如何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專精特新’領域。”中金公司成長企業投資銀行部執行負責人王檑認為,可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科創母基金方式,撬動更多資源。此外,商業銀行與風投機構之間也可開展“投貸聯動”合作,使二者形成有效互補,為初創期的科創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增強小微內生動力
金融服務小微,不只是“給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某種程度上,比融資更重要的是小微企業的自身能力建設。小微企業能否經營好,最終靠的是企業的管理者、治理結構、產品服務以及商業模式。
幫助小微企業“強身健體”的必要性日益凸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受訪的多家商業銀行負責人均提到了“開門辦普惠”模式。也就是說,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要強化與中小微企業管理部門、大型交易平臺的合作,將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小微企業的日常經營中,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融智、融商”綜合服務,增強其發展、完善的內生動力。
搭建服務平臺,這也是監管部門出臺的文件中明確提出的要求。《通知》要求,加強協同聯動,各銀行保險機構可主動對接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財政政策、社會政策,結合當地實際構建“金融+”服務機制,將政府引導、政策支持、金融資源合力轉化為小微企業的發展動能。
“中小微企業的‘向陽生長’得益于政、銀、企、研各界的共同發力。”劉建軍說,要堅持價值共享,打造金融“全”生態。具體來看,郵儲銀行發揮中國郵政在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四流合一”方面的優勢,正在重點打造特色普惠金融生態圈。
著力拓展多方合作之余,商業銀行自身也在不斷豐富綜合服務的內涵,不僅為小微企業融資,還為其融智、融商。“我們深入開展了多項活動,如工銀普惠行、萬家小微成長計劃等,為企業提供融資、結算、代發、咨詢等多元化服務。”段紅濤說,在“融商”方面,工商銀行搭建了跨境撮合服務平臺,幫助小微企業接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目前已有75個國家和地區的24。5萬多家企業入駐該平臺,并開展了1。7萬多項業務對接。“這個產品也榮獲了金磚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解決方案的優秀獎。”
下一步,幫助小微企業“強身健體”的著力點還有哪些?小微企業自身的數字化轉型是方向之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驅動下,全國科技創新活躍,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巨大,這些都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認為,歐美國家的現代化是在工業時代,中國的現代化是在數字時代,中小微企業擔當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需要注意的是,小微企業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應關注自身的“金融健康”問題,有效平衡合理負債與信用風險之間的關系。“建議推動金融機構將‘金融健康’理念融入產品設計和服務體系,將提升客戶的金融健康水平作為經營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說,最終要實現金融機構經營穩健、客戶金融健康的“雙贏”,更好地走出一條普惠金融“成本可負擔、商業可持續”之路。(記者?郭子源)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