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一位家長跑者推著孩子參加北京半程馬拉松。視覺中國供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我國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一組數據顯示,青年為抑郁的高風險群體。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以下簡稱《報告》)近期發布,我國成年人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其中,18-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24.1%,顯著高于其他年齡組,25-3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2.3%,也顯著高于35歲及以上各年齡組。
而影響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不僅包括工作狀態、家庭與社會支持,還包括運動與睡眠的狀況。以運動為例,《報告》重點關注了運動頻率,單次運動時長對于抑郁風險的影響,分析發現,每周運動頻率為0次的組別,抑郁風險檢出率遠高于其他組別,“這也是基本不運動與通常規律運動的人群之間的差異,隨著每周運動頻率的增加,抑郁風險檢出率逐漸降低。”《報告》副主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表示,“分析單次運動時長和抑郁的關系,發現從心理健康的收益來說,單次運動為20分鐘及以上即有意義。”
眾所周知,運動對心理健康具有保護作用,但真正會將意識付諸行動的群體仍有限。“一類是高知人群,他們很在意自己的健康問題和生活方式,有很強的運動意識,且在運動中會關注減壓的成效;另一類是抑郁癥患者,部分患者在自己的治療過程中能體會到運動對于調節情緒的突出效果。”陳祉妍坦言,盡管教育部門嘗試了很多方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增加運動時間,但運動干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一張非萬能的“處方”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相對網購、打游戲等其他解壓方式,運動更容易讓人有更正面的自我評估,人們普遍會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很健康的事,從而對情緒有更積極的影響。”陳祉妍表示,大量心理學研究證明,規律性的運動對預防和減輕焦慮抑郁效果顯著,尤其兼具“運動量”“社交屬性”“戶外場景”等因素的運動,是非常有益身心的選擇。
當一個人陷入抑郁、焦慮的情緒乃至到疾病狀態時,運動療法有助于調節心情、增強自信和恢復社會功能,“尤其對于反省和覺察自己的內心狀態比較困難的人群,運動干預效果比較明顯。”陳祉妍強調,運動對于大部分情緒問題的改善都有意義,有需求的人群可以積極嘗試不同的運動項目,找到能讓自己身心愉悅的選擇,“但運動療法也有適應證,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運動解決問題,如果情況得不到緩解,應當盡早咨詢專業醫生的建議。”
“運動不能解決所有的心理問題,要看合不合適。”江蘇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運動心理學專家畢曉婷表示,不同的心理問題要匹配不同的運動處方,但最好的運動就是“你最適合的運動”,因為個人心理健康需求與運動帶來的效果是否一致是提升情緒的關鍵因素,在控制情緒風險,“治未病”方面,運動干預能起到重要作用,可對于抑郁程度較重的人群而言,需要明確,運動只是改善情況的方法之一,“不能孤注一擲地只依靠運動作為手段,可能會導致治療時機的延誤”。
在畢曉婷看來,如果能及時診斷青年潛在心理健康風險,其意義遠大于真正出現問題后再進行調控,可現實中,往往“后知后覺”,“我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還比較單薄”。她表示,每個人都可能遇到情緒問題的挑戰,即便是大眾眼中“擁有大心臟”的專業運動員,同樣可能被心理健康問題困擾,比如,長期失眠、為比賽控制體重產生強烈情緒代價、競爭帶來的焦慮。
在近日舉行的首屆競技壓力與心理健康論壇上,多位退役運動員均表示,隨著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運動員無時無刻地面臨著各種類型的信息,場上場下的各種因素都有可能對運動員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因此,運動心理學在現代體育中正迅速成為“剛需”。
“冠軍也可以有心理健康問題,強者也有脆弱的一面,但這些脆弱可以有辦法去篩查、去發現,去預防,去改善,普通人更應該可以坦然面對自己心理健康的問題。”畢曉婷期待,運動員“面對”自身心理問題的態度,可以適當消弭大眾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恐懼,從而引導一種用更為積極豁達的態度看待、解決這類問題。
一張萬萬不能被忽視的“處方”
當普通人遇到心理問題時,常會被安慰“你需要接納自己,不需成為完美的人”。可對于運動員而言,“完美”是競技道路上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很多選手就是在不斷‘面對’,不斷尋找解決辦法的過程中變強大的。”畢曉婷坦言,相對于在封閉環境中成長的運動員,更多年輕人能獲取的社會支持實則更多元。
正視運動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用,家庭和學校的觀念尤為重要。在陳祉妍看來,以往不乏“運動耽誤學習”“應試體育”等觀念,“事實上,已有大量研究證明,運動不僅有利于心理健康,而且有助于提高人在學習時的注意力和效率”。她表示,對于那些孩子處于青春期、找不到交流方法的父母,運動也是一種高質量的溝通和陪伴,“可以拉近親子間的距離,讓青少年感受到家庭支持。”
學校作為學生的主要成長環境,校園體育同樣能對心理健康問題起到“及時預警”等作用,在畢曉婷看來,學校的心理健康咨詢部門可以和體育教研組積極聯動,探索一些解決學校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加上推動退役運動員進校園任教練崗的政策實施,“運動員群體的社會示范和引導作用也將推進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
更可喜的是,“現在社會上已經有很多體育培訓機構主動尋求運動心理學方面的建議。”畢曉婷發現,結合運動訓練的心理調適方法,已經在幫助專業運動員之余,開始惠及更多年輕人。
例如,跑步或籃球訓練中,錐筒可以起到標志位置的作用,但如果有運動心理學方面的考量,錐桶就可以解決更多問題,包括培養將長期目標分解為短期目標的意識。畢曉婷表示,若讓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跑50米,可以只在終點處放1個錐桶,也可以每隔10米擺放1個錐桶,兩者對于孩子在理解目標方面形成的心理影響截然不同,“社會體育俱樂部或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有可能成為運動干預心理健康的重要陣地。”
“很多家長對孩子練體育的訴求并非掌握一項技能,而是希望孩子變得開朗、樂觀、堅強,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心理發展目標也是體育教育的一部分。”畢曉婷坦言,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的運動處方,不是一張萬能處方,卻是一張萬萬不能被忽視的處方。
本報北京4月1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閱讀
廣西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五屆特奧會將于4月11日開幕 廣西殘特奧會三人制聾人籃球女子組比賽 南寧隊展現拼搏精神 學青會女子舉重預賽 南寧市六將收獲“入場券” 廣西殘特奧會閉幕!南寧市代表團勇奪114枚獎牌 關愛身心健康 賓陽縣公益心理健康知識進校園活動走進賓州一中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