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北極貝、牡丹蝦是加拿大的,三文魚是挪威的,海膽是大連的,鰻魚是福建的……8月24日,日本強行啟動核污水排海行動后,負面效應已開始顯現,首當其沖的就是以日本水產品和食材為主的眾多日料店。對此,多家日料店發表聲明“自證清白”,強調已替換食材來源,去掉“日產”標簽。網友調侃稱,一夜之間,全國日料店原材料來源都統一了。
對于日料店的澄清,許多網友并不買賬。8月25日,消費者服務平臺“黑貓投訴”在微博發起調查,“如何看待日料店稱未使用日本食材?”投票結果顯示,63%的網友質疑日料店此前涉及虛假宣傳,在評論中斥其用國貨冒充日產以抬高價格。僅有%的網友認同日料店的聲明。
網友的不滿情緒與近年來一路走高的日料店客單價不無關聯。事實上,日本核污水排放行為波及更多的是客單價300至2000元的中高端日料店,“原產地直采”“日本新鮮空運”等標簽原本既是攬客招牌,也是支撐其高昂售價的說辭。而在核污水排放事件后,有日料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會在我國大連海域,以及福建、臺灣地區周圍海域尋找“平替”食材,當被問及價格時則表示,“暫時不會有太大變化”。
何為“平替”食材?“平替”意為“平價替代品”,即用價格更低但品質近似的產品代替原本高昂的原材料。既然在原料端已使用國產“平替”,降低了其中進口、運輸、保存等管理成本,那么在銷售端價格是否應該相應調整,需要日料店向消費者進一步說明。
另一方面,相較于價格,食品安全是更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近日,深圳某中高端日料店的工作人員向筆者表示,核污水排放當天,店內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客流高峰。與“搶鹽”的恐慌心理類似,許多消費者擔心日后海產品受到影響,趕來消費最后一波。“這可能是行業的‘回光返照’,再過幾個月就要失業了。”該工作人員無奈而擔憂地表示。
近年來,我國日料店數量持續增長,據大眾點評今年6月的數據統計,中國內地日料店數量超萬家,是排名第六的菜系,僅深圳市就有2000多家日料店。2022年,中國日料行業市場規模約為1898億元。在新浪新聞發起的#你還會去日料店嗎?#的相關話題下,選擇“再也不去了”的用戶達到萬。
由此可見,日本核污水排放事件無疑將對我國日料行業帶來一定沖擊,或將波及眾多從業人員。日料店在積極尋求轉型的同時,應當嚴格遵循國家制度,停止使用日本水產,將食材來源透明化,確保食品安全,保護中國消費者的健康。消費者也應更加客觀理性看待,提高警惕、仔細甄別的同時,避免“一刀切”,對國內優質合規的商家及供應商造成“誤傷”。
日本將核污水排入大海的極端惡劣行徑可謂史無前例,究竟會對地球環境、食品安全、生命健康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還需要社會各界持續的關注。(讀特新聞評論員 言旭)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