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齊中熙、龔雯、阮帥
“長征系列火箭實現第一個100發發射用時37年,第二個100發發射用了7年多,第三個、第四個100發發射分別用了4年多和不到3年時間。無論是外部需求還是內生動力,數字化轉型都是我們必選之路。”日前,上海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戴錚對記者說。
(資料圖)
步入“新賽道”,這個成立60多年的研究所正煥發新的生機。在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體驗館展出的火箭貯箱焊縫智能化數字射線檢測系統,就是由上海航天精密機械研究所花10余年時間自主研發成功的。首套檢測系統于2014年完成、2015年應用;搭載機器人結構的系統于2020年完成首套研制、2021年應用。
戴錚介紹,通過這套智能設備和系統,可以對火箭進行數字成像,就好比給人拍胸片,從而可以準確“透視”焊縫里面有沒有氣泡、裂紋等,以此判定焊縫的質量。而這,對火箭的成功發射至關重要。
“相較于以前靠人工去貼片、拍片、洗片,其檢測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光是火箭貯箱部分每年膠片費用就可節省100多萬元。”戴錚說。
據了解,這套檢測系統不僅可以給火箭做體檢,而且還適用于汽車、船舶等制造業領域的安全管理。
在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體驗館,處處可以感受科技進步、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履。
7100平方米的體驗館里,390家單位的610項展品所涉及的大量應用場景,讓人感知海陸空等高端制造領域數字化轉型的前沿進展,以及給老百姓日常出行、教育、健康等帶來的巨大利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等應用,讓人零距離感受數字化賦能政務服務的神奇。
在“解碼生命”區域,記者看到一款下肢康復機器人,它能幫助下肢運動障礙的患者在早期實現站立及步行功能訓練。記者現場體驗了一番,把機器人“穿”在身上,雖然不像踩上了“風火輪”,但在機器人幫助下,可以較為輕松地完成抬腿、前行等動作……
“它每邁出的一小步,背后都是一臺臺高性能的傳感器、控制器、電機配合強大的算法在高速運轉。”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經理高崇力介紹說,目前這款產品已在多家醫療機構得到應用,輔助中風等患者進行康復。
上海市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處副處長陳斐斐表示,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體驗館不僅是展示上海數字化轉型的窗口,還是一個創新平臺,通過“展、賽、創”,吸引更多優質項目,助力初創企業孵化成為高成長性企業,讓體驗館常展常新、產業生態持續優化。
記者獲悉,目前,上海規上企業機器人密度達到260臺/萬人,是國際平均水平的2倍多;形成26個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鏈接全國120多萬家企業、822萬臺設備……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到2025年,上海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將實現全覆蓋,數字化轉型比例不低于80%。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