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于忠寧)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牽頭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在證實當前主流科學認知的同時,取得了系列新發現。
報告顯示,過去10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約千分之六的增長速度持續升高。過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損毀趨勢并沒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實施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土地利用變化為凈碳匯效應,每年固定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過去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了1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陸地土壤有機碳儲量也呈逐漸增加趨勢,過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約13億噸二氧化碳,中國實施了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占全球四分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天院院長吳一戎指出,這份監測報告表明,一方面,中國積極的節能減排措施成效顯著,我國最近10年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中國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保護性耕作等積極生態管理措施,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持續增強。衛星監測也發現中國凈碳排放在近10年呈現降低的趨勢,表明我國碳中和目標取得了重要進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