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深圳3月1日消息(記者 夏燕)“為什么中國的硅谷會出現在20年前的代工廠遍布、10年前還被稱為‘山寨之都’的深圳?”這是曾經縈繞在深圳研究者心頭的一大“科創之問”。
這與深圳“硬科技”力量崛起密不可分。作為中國高質量發展、邁進制造業強國的下一個突破點,“硬科技”才是實現制造業底層邏輯“換擋”的關鍵所在,亦預示著大灣區的未來所在。
為什么是深圳?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記者跟隨“未來已來·高質量發展看中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一探究竟。
(資料圖)
聚灣區之力
敢于“首吃螃蟹”
一條深圳河穿流而過,北側是深圳,南側是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河套合作區”)就坐落在深港兩地的接壤處。
俯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央廣網發 河套合作區 供圖)
2018年1月,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舒糖訊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舒糖”)創始人何耀威帶領創業團隊入駐河套合作區,次年就突破無創技術瓶頸,推出第一代無創血糖智能手表睿糖。
“我們從頭研發了9年時間,今年推出的產品將會應用自主研發的新技術,并在國家藥監局器械大灣區分中心申請三類醫療器械認證,如果申請成功將會領先業內三年。”何耀威說。
在香港實驗、深圳研發、東莞生產、銷往全國,大灣區擁有全球最完整產業鏈,加速了舒糖科技成果的轉化。
而讓何耀威更開心的是,作為一個科技型企業,舒糖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得到解決。
“能成為以知識產權實現跨境融資的‘首吃螃蟹’企業,摘得享受深港兩地金融資源的‘選擇權’,太驚喜了!”何耀威近日收到來自香港的首筆知識產權融資時表示。這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深港跨境知識產權證券化項目完成深港兩地資金募集并正式落地。
河套合作區高端科創資源實現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一頭連著大灣區齊全的產業鏈,另一頭通過香港鏈接國際金融資源,這讓河套合作區高端科創資源實現從“零的突破”到“集聚發展”。
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已經落地高端科研和產業化項目150多個,形成了國家重大科研平臺、世界500強研發中心、香港高校科研項目、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項目、深港獨角獸企業等科創產業集群,成為打造香港未來硅谷、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
融合創新
撬動灣區未來
提起硬科技創業,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大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06年,大疆創始人汪滔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在深圳租了一間不足20平米的倉庫,開始專注于直升機飛行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產。
十幾年來,憑借著不懈的研發創新,大疆開辟了消費級無人機市場,如今全球市場份額占到了8成,同時大疆還在全球開創了民用無人機這一產業。
“大疆無人機已經運用到了各行各業,比如公共安全、測繪、能源、農業、環保等方面。”大疆企業戰略高級總監、公共關系負責人張曉楠說。
站在大疆全球總部“天空之城”的連橋上往下俯瞰,在深圳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里,像大疆這樣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不在少數。
仰視大疆全球總部“天空之城”(央廣網記者 夏燕 攝)
作為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源之一,這里已初步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條,讓“硬科技”在這里“開花結果”。
清華科研共享服務平臺—材料與器件檢測技術中心,就是其中一個資源共享的創新平臺。
“老師同學借助平臺的產業化實力將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借助平臺獲取智力資源和科技資源進行創新,實現雙贏。”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材料與器件檢測技術中心副主任楊琴表示。
其中,融合創新最關鍵的還是“硬科技”人才。據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聯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2025年人才總量預測前三的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新材料均與硬科技領域相關,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缺口高達950萬人。
為吸引海內外科創人才,科教城設立5億元規模的“領航計劃”天使系列基金,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領域。截至目前,引進國內外頂尖科學家近10名,博士近70人……持續厚植人才“第一資源”優勢,深圳正在鏈接全球的人才資源,用“硬科技”創新,撬動大灣區制造業的未來。
相關閱讀
新華全媒+|碰撞出創新的火花——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創平臺掃描 【高質量發展看中國】將創新刻進基因里!看深圳如何修煉高質量發展“內功” 綜述:大灣區打造創科高地 香港各界期待繼續融合 “軌道上的大灣區”跑出“加速度” 穿梭多城模式重啟,大灣區“硅谷”群從0到1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