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柴麒敏:要實現碳中和,長期資金缺口年均1.6萬億
(資料圖)
“據我們測算,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總資金需求規模將達到139萬億元,占到中國GDP的2.5%左右,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1.6萬億元以上,所以未來仍需大量社會資本來投入。”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在當天的第十屆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論壇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詳細闡釋了氣候投資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該論壇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聯合主辦,聚焦氣候變化及企業綠色行動。
柴麒敏在主旨演講中指出,氣候變化越來越引起經濟領域決策者的關注。“過去三年,多個國家的央行行長、財政部部長、經濟學家等都認為,氣候變化是導致未來經濟和金融體系結構性變化的重大因素,而且會影響到經濟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即GDP的增長。”
一些數據的變化也顯示了近幾年全球氣候投融資的快速崛起——全球能源轉型投資總額由2022年的6260億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1.11萬億美元;全球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由2020年的2970億美元提升至2022年的4437億美元;全球碳市場交易由2020年的2878億歐元提升至2022年的約8650億歐元。
柴麒敏表示,目前國家層面正在積極地發展綠色金融,比如2021年央行設立了碳減排的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商業銀行累計發行了超5000億元的低息碳減排專項貸款。同時,通過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多種工具和產品的創新,持續增加資金的供給。特別是國家提出要研究設立低碳轉型基金,這將在未來給低碳轉型帶來更大的推動力。
2021年,國家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目前在全國層面開展了超過20個氣候投融資試點。在海外投資方面,亞投行等多邊金融平臺也在快速轉型,目前氣候、綠色方面的融資已經占到亞投行融資的40%以上,到2025年要達到50%以上。
為更好推動氣候投融資,柴麒敏認為需要在四方面持續發力。
首先,在已發生諸多積極改變的基礎上,柴麒敏建議仍需要繼續加大投融資力度。“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和階段性跨越。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的資金需求,因此需要增加資金的供給,降低投融資成本,同時運用全國統一的市場以及金融科技創新等手段來提升投融資力度。”
其次,要制定面向國家碳中和愿景的金融行業氣候風險策略。碳中和領域的投資主要面臨期限錯配的挑戰——投資周期相對較長、受政策影響相對較大,所以總體上需要非常穩定的政策信號來對市場進行引導。
柴麒敏認為,這方面既涉及到很多制度和機制的改革,同時在一些政策環節,比如資產定價、風險評估還有金融監管政策中,氣候變化因素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很多程序性、政策性的設計當中,要充分地體現出來。
第三,要建立專門的氣候投融資機構,提升政府平臺服務的水平。柴麒敏說,“因為氣候投融資涉及到多個領域以及背后的多個主管部門,所以未來需要建立相對高層次的跨部門決策協調機制。目前國家也在鼓勵推動建設一些區域性的氣候投融資產業促進中心,這也將把平臺性的支撐服務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最后,未來要更好地去整合市場優勢要素資源。特別是建立起一批專業的碳中和產業、消費金融項目庫,實現資金供給側、需求側更精準地匹配,更好地推動科創產融一體化的新發展,最終在全球零碳產業和消費金融的新賽道中,搶占制高點。”柴麒敏表示。(記者 田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