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洲頭鄉: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商報安徽報道(袁潔 徐后先 記者 劉群)近年來,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圍繞稻漁綜合種養主導產業和葡萄等特色種植優勢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建成稻漁綜合種養基地3.5萬畝、特色種植產銷示范一體化基地6000畝,農業總產值突破5.2億元。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升級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點,觀光采摘、休閑體驗帶動餐飲住宿和特色農產品年銷售額達1.5億元,電商年銷售額達2400萬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活力。
(相關資料圖)
小桑葚串起水果大產業
眼下正是桑葚成熟的季節,宿松縣洲頭鄉宗營村30畝桑葚迎來采摘季,前來采摘嘗鮮的游客絡繹不絕。
“黑桑葚個頭大,紫紅色的甜度高,紫色的采摘時間長。我們選擇種植桑葚,不僅是因為它的經濟效益高、投資成本低、易管理,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做大做優觀光、休閑農業。”宗營村澤宇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德勛說。
吳德勛的桑葚畝產量均達到2000公斤,按每公斤30元的采摘價計算,畝產值可達6萬元。不僅如此,吳德勛還利用搭建的連體鋼架溫室大棚發展熱帶水果種植業,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已種植19畝火龍果、芒果、紅心芭樂和百香果。去年,他種植的火龍果平均畝產量突破2000公斤,畝產值達到4萬元。
據介紹,為激發土地資源活力,宿松縣洲頭鄉念好“土”字訣,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廣泛宣傳“小田變大田”政策,主動幫助算好并田前后的收入賬、成本賬,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農戶。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各村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帶頭支持改革,率先簽訂土地流轉協議,讓“滿天星”的碎片地成為“百千萬”的連片田,促進農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發展。截至目前,全鄉土地流轉率已達95%。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宗營村的生態“百果園”,占地1060畝,種植桑葚、薄殼山核桃、黃桃、秋月梨、甜柿、丑桔等30余種果樹,借助該村地處G347國道的地理優勢,修建了觀光步道、全木質結構景觀長廊,致力于將這里打造為集休閑、科普宣傳、農耕文化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區。
小葡萄串起富民強村夢
漫步在洲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放眼公路兩旁的葡萄園,濃綠掩映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仿佛珍珠瑪瑙。金壩村黨支部書記石衛東告訴記者,“金壩葡萄”是遠近聞名的“金字招牌”,帶動土地流轉租金從400元/畝提升到950元/畝。目前共成立葡萄專業種植合作社8個,建立“村集體+企業+群眾”用工機制,每一名村“兩委”干部都分片服務企業和聯系群眾,提前掌握用工需求,充分發揮遠程電教、技能培訓工作站等陣地作用,主動邀請專家和農技人員蹲園指導,開展葡萄種植技能培訓,為群眾傳授葡萄種植、采摘等技術,幫助合作社解決用工難題。
據了解,洲頭鄉著力打好“特色”牌,擦亮地域名片。堅持跳出洲頭謀發展,立足市場尋特色,將洲頭本地優勢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精準選擇葡萄特色產業。通過雙招雙引成功與成都市龍泉驛區大面街道實現跨區域合作,建成4000余畝葡萄產業示范基地,年出產新鮮葡萄1600萬斤,產值超1億元,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超50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務工增收2700萬元。強化產業發展指導,在葡萄品種培育、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上持續發力,成功實現園區內葡萄的品牌、技術、包裝、開園、定價、銷售等“六個統一”,徹底改變以往各個合作社單打獨斗的局面。將葡萄產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金壩村成為遠近聞名的“安慶葡萄第一村”。
在葡萄產業輻射帶動下,聯合周邊5個村共同打造的黨建聯盟產業示范基地600余畝,主要種植羊肚菌、櫻桃、火龍果、桑葚等果蔬新品種,每年帶動聯合村集體經濟增收130萬元。
“我們的鄉村振興發展思路,就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以科技為引擎,以市場為導向,因地置宜做細做實‘土特產’文章。通過‘雙招雙引’打破區域柵欄,延伸邊界形成輻射效應,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利益共享、抱團發展。”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黨委書記汪勇說。
小龍蝦串起萬畝稻浪湖灘
入夏以來,宿松縣洲頭鄉萬畝稻蝦陸續開捕。看著龍蝦從“稻蝦共作”種養基地出水活蹦亂跳,下夾村的松騰家庭農場“稻蝦共作”種養基地負責人龔國安喜上眉梢。他和一名工人撐著一條塑料小船來到一口水田的中央,麻利地收籠、裝筐。
“每天能出產1萬斤以上,十幾名工人從凌晨一點開始下田捕撈,一直要忙碌到天亮。”龔國安臉色疲憊,他創辦的種養基地是洲頭鄉養殖稻田龍蝦規模最大的基地之一,占地面積1380畝。雖然每公斤從一開始的48元跌到24元,但不愁銷路。全鄉每天出產十幾萬斤新鮮龍蝦,當天就會銷售一空。
洲頭鄉充分利用南臨長江、北依大官湖優質水資源的優勢,大力引導農戶發展“稻蝦共作”“稻蝦蟹連作”種養產業,推動實現“一田多用,一水多收”的產業發展目標,賦能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鄉共興建種養基地47個,稻蝦種養總面積達到3.2萬畝。預計今年可出產優質龍蝦500萬公斤,可創總產值1.3億元。
下夾村養殖示范基地位于后湖第二道防線兩側,曾經因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導致種植農作物常常被淹,大片土地處于“農戶不愿種,大戶不愿包”的狀態。2020年村集體對其中90畝低洼地進行田間改造,完善生產道路、田間排灌等基礎設施,建成下夾村稻蝦蟹立體養殖示范基地。昔日的低效田、撂荒田變成了如今的高產田、希望田,農民的“糧袋子”殷實了,“錢袋子”更鼓了。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養殖的龍蝦平均畝產量可達到400斤,畝產值達到5000元。“下夾村耕地土壤呈黑色、結實,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適宜龍蝦壘巢棲息。” 該基地負責人吳畏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