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信心·開新局
原標題:小興安嶺林海撐開“致富傘”
(資料圖片)
新華社哈爾濱5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陳聰、楊軒
“這個俗稱松明油子,我們小時候在林區里用它來引燃木頭,后來都住樓房了,就徹底沒用了。停伐以后,大家都在找出路,我就想到了試試用松明油子來變廢為寶。”走進黑龍江省伊春市永達木藝北沉香工藝品加工車間,伊春永達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桂俠一邊介紹北沉香加工工藝,一邊講起了她的故事。
為國家提供木材2.7億立方米,占全國國有林區五分之一……伊春是一座與“林”密不可分的城市。曾幾何時,伐木工的拉鋸聲、搬木材的口號聲、蒸汽機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響徹小興安嶺。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伊春“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停伐之后,這樣的條件能干啥?像張桂俠一樣的林業工人一度很迷茫。
在伊春全面停伐的第二年,張桂俠開始嘗試用林下廢棄物松明油子制作成奪人眼球的木雕。近年來,松明油子的經濟價值逐漸被認知,已經成為伊春林下經濟產業鏈的一環,而它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北沉香。
如今,張桂俠憑借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設計,將永達工藝打造為北沉香加工的佼佼者。2021年,張桂俠又涉足旅游文創產業,開辦集參觀、學習、體驗為一體的研學基地。
“今年到現在已有近3000名中小學生參加木藝研學。”張桂俠說,希望通過研學,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創新發展,更希望孩子們能通過這樣的課程了解家鄉,熱愛大森林,共同守護我們的綠水青山。
北沉香產業的興起,是伊春林區轉型的縮影。從停伐陣痛到尋覓出路,越來越多的林區人從身邊的林子里挖出“致富經”。
今年41歲的于威曾是林場的一名營林工。2014年,聽說伊春市志有森林食品有限公司正在建廠,他決定來試一試做藍莓加工。
伊春作為中國野生藍莓主產區,適宜進行藍莓種植。如今的于威,已由一名營林工化身為藍莓生產的專家。“從果干上果、烘干到飲料調配、灌裝等工序,都是我們自己不斷學習掌握的。比如在烘干這一步,烘干好的果干要到冷庫里凍一下再裝袋,這樣就能防止果實粘連。”于威說,伊春森工上甘嶺林業局公司在廠子開工以后積極幫助對接下游買家,工廠從2015年開始陸續擴大生產。今年市場需求旺盛,公司計劃把藍莓原料用量擴大一倍。
據于威介紹,廠子里一共有60多位員工,灌裝工牛亞連和他一樣,也是一位老林區人。“我是2018年來的,每個月來上20多天班,一個月最少也能掙2900多塊錢。”牛亞連說。
隨著氣溫轉暖,家住伊春市嘉蔭縣馬連林場的王德樹正忙著把一袋袋發酵完成的木耳菌包擺放在自家菜地里。“這些菌包都是我自己做的。經過大棚里兩個多月的發酵,現在需要把這些菌包擺放到地里培育,開始催芽過程。”王德樹說。
1990年就來到馬連林場工作的王德樹是一位老林區人。2016年,王德樹聽說有人通過栽培木耳賺了錢,就自己搭建發酵大棚、學習木耳栽培技術,把點綴林間的小小木耳變成了他的致富法寶。
“每年6月中下旬出耳的時候,會有不少外地客商來收購木耳。我去年1斤干木耳賣到30塊錢,總收入能有10多萬元。”王德樹說,今年他一共栽培了5萬多袋木耳,預計利潤在4到5萬元。
栽培木耳不但鼓了王德樹的腰包,還帶動了他的同事一起賺錢。“每年做菌袋、夏季擺袋、撿木耳的時候我都從咱們林場雇人幫忙,撿木耳最忙的時候能雇十六七人。”王德樹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