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是它,“厄住”了全球糧食市場的命門(主題)
國際商報記者 路虹
美國中部地區近日又迎來連續的高溫悶熱天氣,受影響范圍從墨西哥灣沿岸至五大湖區一帶,多地最高氣溫迭創紀錄。8月19日,得克薩斯州達拉斯-沃思堡地區錄得42.2攝氏度的本地最高氣溫,而此前該地區同期最高氣溫紀錄為2011年的41.7攝氏度。美國全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最新公布的未來5日降雨圖顯示,美國中西部絕大部分地區仍將處于干燥炎熱天氣。
此輪中部大范圍的高溫天氣已造成旱情。作為美國糧食主產區,中西部地區遭遇的大范圍旱情又引發國際市場對糧價的擔憂。有專家表示,美國玉米和大豆等糧食作物可能會出現大幅減產。美干旱監測圖顯示,在密蘇里州,90%的地區受到干旱的影響。在威斯康星、艾奧瓦、明尼蘇達、伊利諾伊等地,超過80%的農作物正處于中度和極端干旱的條件下。
今年以來,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球極端氣候頻現,部分地區糧食種植條件惡化,世界糧食供應安全受到威脅。如印度、東南亞以及中國等水稻主產區遭遇極端高溫干旱暴雨天氣,進而推動全球大米價格不斷上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球大米價格指數環比上漲2.8%,至129.7點,創下自2011年9月以來最高水平。
另外,北歐頻繁降雨、歐洲南部地區出現熱浪天氣,歐盟作物監測機構MARS于8月21日發布月報,連續第三個月下調了歐盟軟小麥、玉米和油菜籽平均單產預期;而同樣面臨干旱影響的美國和加拿大,預計今年美國中西部玉米和大豆等糧食作物將出現減產。多重預期導致芝加哥主要農產品期價全線上漲,18日美麥漲近4%;21日,芝加哥大豆期貨價格升至7月31日以來的最高水平,達到近三周的高位,這些都加劇了糧食供應和糧價上漲壓力。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亞洲及太平洋區域辦事處自然資源部官員博·達曼日前甚至表示,全球糧食安全正處于一個“拐點”。
記者注意到,地緣政治動蕩亦為此番國際糧價上漲因素之一。俄羅斯今年7月宣布暫時退出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烏克蘭產糧食也被迫退出國際市場,全球小麥、玉米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俄羅斯退出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可能使全球糧食價格上漲10%至15%。
國際糧價上漲致全球食品通貨膨脹率仍然高企。據世界銀行數據,在有統計的166個國家(地區)中,有80.1%的國家食品價格通脹率超過了整體通脹率。其中,委內瑞拉、黎巴嫩、津巴布韋、阿根廷和蘇里南是受糧價上漲影響最嚴重的國家。
目前國際糧價上漲對于中國國內糧食市場影響尚不明顯。據專家分析,中國口糧自給率100%以上,進口大米僅用于品種調劑、飼料生產等,而且中國大米進口來源國多元,今年上半年,從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進口的大米分別占38%、20.8%、11.9%、11.8%、8.1%和8%的份額。隨著近幾個月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較大,進口米到港完稅價已經明顯高于國產同等級大米,這也令中國大米進口需求趨減。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中國大米進口量同比大幅下降。海關數據顯示,1至6月份,中國累計進口大米181萬噸,同比減少49.6%。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下半年,中國大米整體進口量仍將處于偏低水平。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