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么人去的地方,我們去!
用腳步丈量城市,用毫厘記錄城市變遷,記者一線跟蹤體驗地理測繪工作
(資料圖)
長沙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的測繪隊員扛著測繪設備在野外行進。
地鐵1號線北延線盾構區間施工現場,測繪隊員正進行限界測量。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董陽 攝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攀
在深山密林里記錄山形山貌、繪制山體等高線,他們是城市建設的“開路先鋒”;在地鐵隧道里往來穿梭,全面檢測隧道數據,他們是重點民生工程的前方保障;盡管他們不常被看見,卻是“隱藏”在每一個項目背后的堅固基石。15日,記者跟蹤采訪長沙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兩組測繪隊員,與他們一起用腳步、以匠心丈量每一寸土地。
向南 跋山涉水見山開路
當日6時許,天蒙蒙亮,在坪塘街道塘家灣白泉森林公園附近,測繪三部的隊員就已經開始了他們這天的野外測繪工作。
他們此次的目的是針對連接湘潭的白云路東延線進行測量,采集地形地貌數據。
來到山林入口,一行人棄車步行。測繪三部作業組長熊仕穩搬出了一個手提箱、一個三腳架和一臺GNSSRTK接收機。手提箱里是一臺全站儀,將用于測量指定點位的坐標、高程等數據;GNSSRTK接收機通過接收中國北斗三代衛星導航系統信號,實時測定目標點坐標和高程。
約一米高的灌木叢間,沒有可供行走的道路。“鐮刀是我們隨身必帶的工具,需要自己找路走。”熊仕穩說,由于工作需要勘測未經開發的一些地點的形狀、起伏、位置以及高度,工作現場往往都是荒無人煙的野外,很多時候交通工具無法到達目的地,“全部需要徒步前行,走上幾公里的山路非常常見。沒什么人去的地方,我們去!”
到達測繪區域,隊員們分好工后就散落在山林間開始工作。四下寂靜無聲,只有偶爾風掠過草尖,發出細碎的聲響。在這靜謐清幽中,移動的綠色背心格外顯眼。
把全站儀放置在測量的點位,架好站,調整設置好各項參數,瞄準目標,機器不時發出清脆的“滴滴滴”聲響。不一會兒,所測位置的相對邊長、角度、高差等數據就儲存在全站儀里了,這些資料是道路建設的重要參考。
走走停停,測繪隊員們重復著相同的動作——安置全站儀、瞄準棱鏡、讀數記錄。
盡管操作設備的過程看似簡單,但扛著設備在深山密林的各個測量點間行走卻不輕松。原來,為保證全站儀“站”得穩,所使用的三腳架是硬木材質構成的,重約10公斤,全站儀本身也有約5公斤重。要完成該線路的測量,約需兩組隊員連續工作10余天。
深山密林中,他們披荊斬棘,逢山開路。記者了解到,規劃的白云路東延線,對促進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加快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該路段拉通后,將大大提升湖南湘江新區與湘潭雨湖高新區的快速聯系,車程將縮短至10分鐘內。
向北 “鷹眼”往返穿梭隧道
在位于地鐵1號線北延線宿龍橋站地下十多米的盾構區間施工現場,也有這么一支沖鋒在前的隊伍——測繪二部的工作人員,這幾天正加班加點為后續鐵路鋪軌提供數據保障。
下到施工現場,一陣涼爽感襲來。然而,隨著腳步向隧道內部邁進,這種感覺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透不過氣的悶和浸入毛孔的濕。
一旁身著反光衣,頭戴安全帽的測繪隊員們正在盾構區間開展限界測量工作。“趁著現在沒起霧,趕緊先完成一部分測量。”說話的是測繪二部作業組長王凡平。他說,每年長沙地區的4月到8月,隧道里不時會彌漫起陣陣霧氣,起霧后能見度不足十米,無法開展測量。“必要時我們也會選擇在夜間、凌晨作業,溫差沒有白天大,霧氣散開,測量起來更有效率。”
要保證鋪軌的順利及安全運營,限界測量是必不可少的保障。“在這段約1.6公里的盾構區間里,借助架站式三維激光掃描儀,需要2天左右完成全部外業測量,經過數據處理后,設計單位就可以依據測量成果量身優化地鐵運行曲線。”原來,借助激光技術對隧道進行三維掃描,能快速全面獲取被測對象的三維坐標數據及其他關鍵信息。
猶如人體可以采用設備透視一樣,地下空間也在這群人的努力下,越來越“透明”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據了解,在地鐵線路規劃之前,測繪隊員就要對地鐵沿線的地形、管線、水文等情況進行詳細勘測;在地鐵線路建設中,測繪更是如同暗夜里的一雙“鷹眼”。
“別人都說測量就是用用儀器、按按鍵盤,很容易,但只有我們知道測量工作極不簡單。因為測量工作與后續施工的每一步都息息相關,毫米級的誤差都將帶來巨大損失,所以千分之一馬虎都不行。”王凡平盯著掃描儀的屏幕,不時拿著對講機與遠處的隊員溝通采集細節。
“地鐵是重點民生工程,每一個微小的數據都必須精準到位。我們來來回回多走幾遍不算什么,只有搞準了,每個環節都到位了,才能保障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
近年來,長沙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參與完成了全市軌道交通1號線至7號線設計、施工等多個階段的測量工作,以及南北橫線兩廂用地地形圖、智慧長沙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馬欄山新型基礎測繪試點等各類重點測繪工程50余項,在助力長沙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了專業和技術優勢。
(一審:余畫 二審:盧小偉 三審:謝峰)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