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強慧娟 徐春暉)站在黃海灘涂邊,透過望遠鏡望去,鷸鳥在灘上悠然閑逛、低飛覓食的景象盡收眼底。5月24日上午,“行走江蘇濕地城市”采訪團來到江蘇鹽城東臺市條子泥濕地風景區,開啟一段“與飛鳥和天空的對話”。
條子泥濕地位于江蘇省東臺沿海經濟區東首,是黃海生態區的重要一站,因其地形成條狀而得名。這里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和規模最大的輻射沙脊群,是全球最重要的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中心節點和關鍵區域。
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濕地生態,每年都有數百萬候鳥來到條子泥,在這里停歇、換羽、越冬。據統計,目前條子泥濕地鳥類種數已達410種,涉禽種類創世界之最。
五月的條子泥,雖不似遷徙季般熱鬧,但仍能觀測到大量黑臉琵鷺、東方白鸛、小青腳鷸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兒們都愿意來條子泥,因為這里補給多,是候鳥生命的護航站、加油站。”條子泥濕地風景區講解員李夢露告訴新江蘇記者,條子泥灘涂濕地中孕育著多種多樣的底棲動物、植物和昆蟲,這些都是候鳥的美味佳肴。經過調查,已發現39種底棲生物,35種魚類,11種蝦類,11種蟹類,是名副其實的“灘涂大食堂”。
據2021年6月發布的條子泥春季觀鳥賽結果,與申遺前對比,條子泥濕地新增了22個鳥種。在全球自然濕地喪失和退化不斷加劇的背景下,這座鳥類“國際機場”如何在保持自然風貌的同時,實現“提檔升級”,是采訪團很多記者關注的焦點。
“潮漲一片汪洋,潮落一馬平川”,說的就是條子泥獨特景觀。當潮水漫過灘涂,鳥群就沒有地方立足,只能飛到近海區域沙洲、草叢中休憩,等退潮后再到海灘活動。“為了在漲潮時能繼續為候鳥提供棲息場所,2020年4月,我們在離候鳥覓食區最近的圍墾養殖區辟出720畝的區域,進行微地形改造、裸灘濕地恢復、環境整治等工程,通過水位控制,形成了裸露灘涂、淺水沼澤、深水區等不同類型的適宜生境,打造出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我們習慣稱它為‘720’。”李夢露介紹,“720”雖然實際面積有限,但對條子泥的鳥類來說意義非凡,越來越多鳥類在此停留就是最好的證明。
2020年秋季,在“720”累計記錄的水鳥數量超過29萬只,其中監測發現1150只全球瀕危物種小青腳鷸,打破學界原先認為該種群總數不超過1000只的世界紀錄。2021年該種群數量達1164只,2022年為1221只,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鳥兒們用小腳丫“投票”,以數據展示出江蘇濕地生態環境的現狀。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前,條子泥景區還發展了研學、康養旅游項目。采訪中李夢露告訴記者,“為引導大家關心并保護自然,景區向公眾宣傳自然保護的方法、過程和意義,培養民眾保護自然的意識,最近兩周平均每天有一千余名中小學生來此學習自然保護知識。”(部分圖片由鹽城市委網信辦提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