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婦聯派駐銀川市賀蘭縣金貴鎮江南村駐村第一書記 陸少波
再次見到趕去就業幫扶車間上班的袁玉萍,她滿臉笑容地看著我們,話頭止不住:“現在車間上班離得近,中午回家吃個飯,把孩子和老公安頓好,方便得很。”
(資料圖片)
袁玉萍一家是2016年從固原市西吉縣紅耀鄉搬到賀蘭縣金貴鎮江南村的,2020年丈夫因罹患股骨頭壞死逐漸喪失勞動力被納入首批監測戶,家里還有年邁的老人和兩個孩子,養活一家人的重擔就壓在了她的身上,丈夫因病變得思想消極,每每遇見,都怨言不少。今年春節剛過,江南村就業幫扶車間開工運行,家門口就能務工,袁玉萍也成了企業第一批“骨干”,還當上了小組長,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資,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2021年,我和單位的陳藝璇、李桐先后被派到江南村駐村,我們三個“女將”翻開了唱好駐村這臺大戲的新篇章。江南村是一個8年前由輕紡城拆遷的失地村民和“十二五”勞務移民組成的中心村,無地無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僅34.8萬元。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隨意停放的車輛、雜亂無序的市場,還有因身體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4050”人員和年邁老人……千頭萬緒讓我們一時犯了難,如何幫助村集體謀劃更多產業項目、爭取更多資源,讓村莊變個樣、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頭戲”。
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剩”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照顧家庭走不開的婦女。經過多次入戶走訪,我們發現,許多年輕人對土地仍懷有眷戀和熱愛,為此我們有了建設溫棚擴大鄉村振興產業園的想法。
經過多次爭取,2022年8月,31棟溫棚拔地而起。可問題又來了,溫棚怎么種?直接交給脫貧戶、監測戶行不行?我們又開展了一次大走訪,還組織召開村民座談,最終決定由村部領著村民一起種。“跟著村子一起干,一天能賺100塊”,這個好消息傳出來,有勞動力的村民爭先恐后“進棚耕種”。“書記,你看這辣椒長得多快,都賣了好幾茬了!”看到我們,脫貧戶王鳳霞興奮地說,從去年10月蔬菜開種,她就在棚里干活,干勁十足的樣子與原先喊著沒活干、向村上要低保的時候判若兩人。冬春閑暇之際,30多人說著、笑著、忙著手里的活,在溫棚里收獲著“幸福果實”,人均月收入提高了25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在2022年首次突破百萬大關,增幅位居全縣前列。
大棚種植只是我們的“開場戲”,慢慢地村里陸續引進了紙袋加工、馓子制作公司、食品冷鏈等“村頭企業”,直接帶動江南村50多人穩定就業。村里的產業越來越多,坐在墻根下曬太陽的人越來越少;村民們的收入越來越多,怨聲載道越來越少。走在路上,主動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了煩心事、揪心事,也有不少人來找工作隊幫忙解決。以真心換真情,我們的辛勞和付出,換來了越來越多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們將婦聯這根紐帶緊緊抓牢,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使出“拿手戲”,讓她們鼓“錢袋”、富“腦袋”。不少婦女干活“潑辣”,卻因不識字怯于出遠門;會納鞋底、蒸饃饃,但一說起這些手藝就只能供自家吃用,上不了臺面。為了幫助婦女提升素質、強化技能、開拓眼界,我們聯系了技能培訓教師,在村里辦起了素質提升班、編織刺繡和面點制作班、家庭教育及健康講座,冬閑時節人不閑,大家的學習熱情十分高漲,一行行歪扭卻認真的字跡、一盤盤冒著熱氣的油香、一個個做工細致的刺繡虎頭錘、一條條柔軟的圍巾手套……技能和眼界提高了,賺錢的動力也更足了。
兩年的幫扶,讓江南村大變樣。我們唱起“連臺戲”,抓住一切時機與村“兩委”談思路、講方法、鼓士氣,班子干事創業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大家想到一起、干到一起,推行的“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讓溫棚蔬菜規模化種植初獲豐收,引得媒體采訪報道;小區大門煥然一新,新鋪的瀝青路筆直寬敞,停車位、太陽能路燈一應俱全;干凈整潔、功能完善的市場由“馬路市場”蛻變為“民心市場”;遺留的“多人多代”購房補助政策、失地拆遷村民懸而未解的房產證辦理問題也在我們的反映爭取下得到解決……
兩年來,我們為村里的發展、村民的增收謀項目、想對策,眼下,為解決村民的困難找資源、送溫暖的“大戲”還在不斷上演……(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采訪整理)
來源:光明日報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