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慶陽探索——從西峰區看慶陽“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的生動實踐
(資料圖片)
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老山村生豬育肥基地(資料圖)。
“‘三元雙向’循環農業?”
春暖花開,記者在慶陽市采訪時,在很多地方都聽到了這個新鮮名詞,不禁好奇——
“何為‘三元’?”
——種植業、養殖業、菌業;
“‘雙向’循環農業呢?”
——簡單地講,就是以種植業為基礎、畜牧業為牽引、菌業為資源循環的關鍵環節,讓種養菌三個產業的廢棄物相互轉化利用、吃干榨盡,形成一個雙向閉環的循環圈,打造現代農業的升級版。
積極探索、創新、推廣“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如今,慶陽市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通過打造這一綠色生態農業模式,開啟了農業現代化的慶陽新篇章。
對慶陽很多農民來說,他們不曉得啥叫“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也不懂“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的深遠意義。他們從農業現代化的這一慶陽行動中,會得到怎樣的收益呢?
為此,記者深入西峰區蹲點采訪,管窺“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帶給慶陽“三農”工作的喜人變化。
不能僅多了幾個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運用系統思維剖析自身,認清優劣大局,把握發展大勢
前些年,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偉大征程中,慶陽市持續培育壯大牛、羊、豬、雞、果、菜等特色產業,農業主導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畜牧業如今沖進全省第一梯隊。
然而,特色產業多了,并不意味著產業強了。每年豐收的特色農產品,慶陽大多數農民依然只能現產現賣,特色產業對農民增收的支撐作用難以徹底有效發揮。
一組數據不容忽視——
慶陽,“隴東糧倉”。耕地面積位居全省第二,占比12.6%。
但仔細分析,去年,慶陽市農業增加值只有125億元,占全省的8.2%,農業產出和土地占比存在明顯差距。
原因在哪兒?
這是一份來自西峰區后官寨鎮司官寨村的調查——
位于平展展的董志塬上,司官寨村耕作條件沒的說。但長期以來,全村987戶村民一直習慣靠天吃飯。進入新世紀,全村依舊沒有一座現代農業設施。
為從地里“刨”出更多的金子,2008年,在政府的項目幫助下,村里曾經嘗試著建了52座蔬菜大棚,引導村民走現代農業的路子。
沒承想,拒絕成了很多村民的反應。大家都不愿接受這一新生事物,沒人愛操心、打理這些大棚蔬菜。五六年前,這些疏于管理的大棚徹底廢棄了,又復耕為耕地。
司官寨村這一現象在慶陽不是個例。在慶陽市委書記黃澤元看來,目前,慶陽設施農業占比微乎其微,應用新技術、推廣新模式的水平偏低。
“與現代農業的差距,差就差在發展模式、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上。”黃澤元說,“龍頭不強、品牌不響、產業鏈不完整等,依舊是影響慶陽現代農業做大做強的短板。”
不僅是多一個“菌”字——樹立大食物觀,構建現代農業體系,讓“隴東糧倉”更殷實
走什么路,比如何走路更要緊。新時代,慶陽現代農業究竟該怎樣謀篇布局,把發展空間變成發展現實,把資源優勢變成農業產業優勢?
慶陽市委認為,必須要實現農業的重大變革。
農業是安天下、穩人心的產業。慶陽牢記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堅持農田姓“農”、良田種糧,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貢獻“隴東糧倉”擔當。
但同時,農業畢竟屬于市場經濟,首先得有收益。今天,農業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資源束縛趨緊,新老難題交織。怎樣另辟蹊徑,創立獨特的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的“口糧”已不局限于主糧,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現在,蛋奶果蔬菌等這些一直被稱作“副食”的食物,逐漸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
踐行大食物觀,讓慶陽眼前一亮。他們瞄向了一個“菌”字。
漢字“菌”,草字頭下面一個囷。囷,指糧倉。古人造字時就告訴了我們,“菌”里藏著糧食。
作為一類大型可食用的真菌,食用菌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而且,它喜涼不喜熱。“夏天,南方發展食用菌要把溫度降下來,成本會很高,而我們這全年平均氣溫10℃,對食用菌生長極其有利。”慶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馮天寶對記者說。
冷涼氣候當特色,在慶陽這片黃土地上,食用菌產業“拔節而長”,“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破土而出。
過去,慶陽的農業循環只能是種養循環,種植業產生的秸稈到養殖業做飼料,養殖業產生的糞便回到種植業做肥料,這是一個雙向循環。
現在,有了食用菌產業,種植業包括糧油、果蔬、中藥材產生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也可以作為菌業的袋料;養殖業包括牛羊豬雞產生的糞便,可以轉化成種植業的肥料和菌業的袋料;菌業產生的廢料經過分解處理后,又可以回到種養業做肥料和飼料。
由此,慶陽農業向種養菌“三元雙向”循環轉變。這既大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又能有效解決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構建起綠色生態農業的新格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的突破。
不只關注一個“農”字——農業現代化,必須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堅持走龍頭帶動的發展路子
一個“菌”字,攪動了一池春水。
在“隴東糧倉”中添加的“食用菌”,不僅僅是形成了一個三元雙向的閉環循環圈。國內外的實踐證明,發展食用菌最好的經營方式就是“龍頭企業管兩端,中間交給群眾干”,龍頭企業具體負責生產菌棒、培育菌種這個前端和市場銷售這個后端,把養菌出菇這個中間環節交給千家萬戶。
這讓慶陽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
“沒有龍頭就沒有市場,就沒有產業鏈,也就沒有產業。必須把現代農業優化升級的著力點,放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上,努力打造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慶陽市委常委、西峰區委書記張希岳說。
“菌業的發展,靠單家獨戶肯定做不起來,一定要有龍頭企業的帶動。”在西峰區彭原鎮鄢旗坳村,慶陽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宇對記者開門見山,“有了我們生產的菌棒,村里在公司旁邊建起了50座種植木耳的大棚,村民一年種三茬,這些大棚一茬能種100萬個菌棒。”
這家3月初才開始投產的龍頭企業,現在已經謀劃著到明年上半年,帶動慶陽全市農民建2000座大棚。而它之所以落戶鄢旗坳村,正是西峰區跳出農業抓農業的一大手筆。
走進這家企業,眼前的黑木耳種植讓人耳目一新,一袋袋整齊排列的菌棒在舒適的“溫室”里孕育著新的希望。
與傳統的生長環境不同,這里的木耳種植在工業廠房里。自動裝袋機、千級無塵室、十萬級無菌室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讓以前長在山溝溝里的木耳有了“智能生長空間”,技術含量大大提高,極大提升了產品品質。
“在食用菌中,黑木耳菌種非常脆弱,生產環境極為苛刻,以前人工生產合格率50%都不到。現在依靠全國最先進的技術和工業化的手段,最大程度消除了人工污染,我們的菌棒幾乎全部合格。質量也沒的說,生產的木耳味鮮、個大、肉厚。”4月下旬,王振宇告訴記者,“5月初,我們產的第一批木耳就可以采摘了。剛剛,你們來之前,陜西延安的客商還來訂購呢,一次要300萬袋菌棒。”
在這個智能工廠里,通過多項全國領先的專利技術和現代化生產線,每天20萬袋標準化菌袋將木耳從農產品變成了“工業品”,也讓小小的“黑木耳”在慶陽開始成長為“大產業”。
發展“三元雙向”循環農業,不是一門心思只發展菌業。西峰區認識到,“三元雙向”循環農業不是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在加快發展菌業,把資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起來的同時,持續擴大已有種植業、養殖業規模的基礎,種植養殖菌業一體培育。
育果、種菜、養豬……一個個種植養殖特色優勢產業的培育提升,都需要興龍頭。西峰區緊盯省內外龍頭企業,優化服務、配套政策,主動出擊、招商引資,借助“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的推進,使一個個龍頭企業得以安家落戶。
有了龍頭企業,“鋤鎬鐮犁”逐漸退場,智能化的“金戈鐵馬”走進農田。農業生產越來越足的“工業范兒”,讓西峰區現代農業發展越來越有“含金量”。
去年,西峰區全年生豬存欄13萬頭、出欄15萬頭,合計比2019年翻了兩番。
短短3年時間,增長為何如此迅速?
西峰區畜牧獸醫站站長高繼東告訴記者,主要就是有了龍頭企業正大集團的帶動。不到三四年工夫,正大在西峰建了1座6000頭的種豬場,還有8個1.12萬頭的育肥場。正大還建立全新利益保障機制,不斷延伸產業鏈,助農惠農。
不光是盯住龍頭企業——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快提升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完善聯農帶農機制
沒有農業龍頭企業,就沒有現代農業。但是,農業產業畢竟不同于工業生產,除了政府的引導,企業的龍頭帶動、千家萬戶農戶的參與缺一不可。
在推進“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的過程中,慶陽市深刻認識到,龍頭企業不可能直接面對千千萬萬的農戶。千家萬戶的農業分散經營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面前,反應總是慢半拍,抵御風險的能力還是很低。
如何打通“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不夠順暢緊密的這個痛點和堵點?
慶陽市積極扶持發展農民合作社,使“散兵游勇”式的農民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體,降低了他們進入市場的成本,提高了生產經營效益,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規模化程度。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曾經沒有一座現代農業設施的西峰區后官寨鎮司官寨村,如今一下子從地里“長”出了125座大棚,全種香菇。
市場競爭激烈,村民底氣從何而來?
“村里帶著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到外省學習考察,大家都覺得這產業好,而且種香菇有了合作社的引領,大家底氣足。”司官寨村趙坳組組長白進財對記者說。
在村上合作社的組織下,趙坳組的58座大棚專門生產菌棒,養菌種,解決了香菇種植中最核心的技術問題。而高莊、溝西兩個村民小組的67座大棚,只管出菇。香菇生產出來后,再由合作社統一跑市場,解決銷路。
有了合作社,情況大為不同。村民不再各唱各戲,而是各司其職、分工合作。產供銷,都有專人負責做擅長的事。
原來市場可以這么闖!村民心里一下亮堂了,紛紛出錢,參與建棚。“我們組的大棚生產菌棒,當初建時投資大,小組最多一戶出了40多萬元,最少的也投了1.2萬元。”白進財說。
這個春天,司官寨村“史上頭一回”種出了香菇!走進村里的出菇棚,一根根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爭相探出小腦袋,撐起村民的“致富傘”。
“我們的香菇一斤賣8元左右,這兩天才出菇,便供不應求,西峰區各大超市、酒店都要貨,外地客商也打來電話了。”4月19日,白進財告訴記者。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今年村里的這125座香菇大棚,保守估計,利潤在1000萬元以上。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
在政府的引導下,和著龍頭企業的領跑,在西峰區乃至整個慶陽市,越來越多的合作社正向農民提供全產業鏈服務,牽著他們的手邁向廣闊大市場。一個個散發著鮮活泥土氣息的增收致富故事正在上演。全新的“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正讓慶陽現代農業“破繭化蝶”,振翅高飛!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宋振峰)
來源:甘肅日報、新甘肅客戶端
編輯:李丹 責編:江文濤 校審:賀靚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