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周潤發 周潤發郭富城,以及心懷主角夢的我們
有趣的是,這兩部電影從戲劇內部結構到外部受關注情況都呈現出“雙雄”并立的特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影》在備受專業人士和金馬獎推崇的同時,豆瓣評分呈現出下跌的趨勢,而《無雙》則在金馬獎提名顆粒無收的情況下,口碑與票房雙雙逆襲。
這看上去似乎又是一次藝術與商業的對峙,但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選擇題。
是選擇情感參與度較高的電影,還是選擇美學風格強烈的電影?
在普天同慶的國慶假期,答案不言而喻。
歸根結底,二者分別在電影的兩個維度進行探索,一為美學,一為敘事。
《影》并不在意自己的故事離觀眾的生活經驗有多遠,換句話說,它不需要觀眾有多少的情感代入,深圳生活網其濃重的形式感足以令自身擁有極大的闡釋空間。
《無雙》則在編劇上煞費苦心,借用了多部好萊塢敘事的經典創意,同時力求做到情感真實,因此電影的情感感染力大大增強。可是創意再好,終歸是借來的,經驗豐富的影迷看到一半大概也能猜到一二。
所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力才是《無雙》最老道的地方。它能全方位帶動觀眾的情緒,讓觀眾跟著影片節奏一起哭一起笑,或是恍然大悟地拍大腿。
要知道,像《無雙》這樣的動作片做到情感真實其實并不容易,它需要劇本和表演的高度配合。
《無雙》本身講了一個“造假”的故事,行為怎樣才能和買票進電影院的純良觀眾產生共鳴?
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將事件中的人物無限逼近普通人。
那么,人物塑造則變得至關重要。
劇本里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演員演不出來,或是演員使出渾身解數表達情緒,角色行為卻毫無邏輯,都會嚴重破壞影片的感染力。
非常幸運的是,《無雙》遇到了無論是從實力還是自身經歷都非常契合戲中身份的兩位演員和編劇。
因此,《無雙》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實是電影文本層面與主創現實境遇層面的相映成趣,這也讓它從一堆類似的港產片中脫穎而出,變成一匹真正“無雙”的黑馬。
“魔鬼”周潤發: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如果不是周潤發來演“畫家”吳復生這個角色,真想象不出華語影壇還有誰可以。抑或,正是因為周潤發演了“畫家”吳復生,叫人不敢再想——還有誰。
電影名叫“無雙”,看似老套,實則暗含深意,你既可以理解為“一生一代一雙人”,也可以解讀為“一山不容二虎”。
落魄畫家李問是故事的講述者,也是整個故事的核心人物。電影以他的個人成長與心態變化為隱形線索,大部分戲劇張力也是由他與吳復生的關系角力而產生。
按理說,李問才是絕對男主角,但首次觀影的觀眾絕對會被“畫家”吳復生奪走大部分注意力。
吳復生實在是一個太完美的反派角色。他智商超群,家世淵源 三代做假鈔,從未失手,連殺人甩炸彈都帥得像T臺走秀,帥得讓所有觀眾失去道德判斷力。
但最重要的,是他能夠蠱惑人心。
在西方的敘事傳統里,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必定存在強大的誘導者,通常由《圣經》中的魔鬼撒旦擔任引導主角走向邪惡的職責。
而魔鬼這個形象在后人的演繹中逐漸增添了新的特質,比如雄偉的口才,出眾的感召力和強大的共情力,這些人格魅力使得魔鬼的形象變得曖昧不清。
周潤發飾演的,就是這樣一個“魔鬼”。
但問題是,“魔鬼”畢竟不是人,他是神的邪惡化身。他在作奸犯科的同時可以打消所有人的疑慮,甚至讓人想要摒棄道德和法律,死心塌地做他的追隨者。
可片中的吳復生卻是真實存在的人,或者說導演必須讓觀眾相信他真實存在,才能達到情感真實以此與觀眾產生共鳴。
一個人去演一個神,未免太假了。
這個人物這么假,為什么他能立得住,為什么郭富城信他,觀眾也信他?
這里有兩個答案,一是劇本本身給出的邏輯,我們暫且不表。
這第二就是,因為“魔鬼”是發哥啊。
“發哥”這兩個字,對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具有兩個重要價值。
一是周潤發作為特定時期電影行業參與者所背負的時代意義,二是周潤發作為演員所具有的獨特個人魅力。兩者共同將吳復生這個“魔鬼”形象由“假”推向了“真”。
周潤發作為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恐怕永遠都甩不掉一個標簽——“小馬哥”。
小馬哥拿假鈔點煙的情景,在《無雙》預告片中進行了還原。
但這不是一次乏味的懷舊和重復,導演在敘事層面利用這些時代記憶向觀眾開了一個虛實相生的玩笑。
八十年代的電影,本來就是“造假”的巔峰。
“小馬哥”自稱為“神”,這個人物本身就是“假”的。他的背后,是一個個被現實壓抑了許久的人心。
小馬哥的出生地商業經濟高度發達,繁榮的背后卻是貧富差距懸殊等諸多社會問題,普通民眾在夾縫中求生存,電影成為他們唯一可以釋放自我的出口。而同一時期的剛剛開放,小馬這樣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正好迎合了當時年輕人極度渴求實現自我價值的心態。
那時,觀眾有多少情感需要宣泄,電影就有多瘋狂。故事是假的,得到的情感卻無比真實。小馬是假的,觀眾渴望變成小馬的心態卻無比真實。
從觀眾心理上看,也只有小馬哥這個“神”才可以演“畫家”這個邪惡的“魔鬼”。
另一方面,周潤發作為演員,著實是個“造假”天才。他與自己飾演的“畫家”吳復生有著高度相似性。
首先,同樣的天賦深圳生活網異稟。19歲畢業于TVB演藝班,25歲出演《上海灘》一炮而紅,之后沉寂六年,逐漸淪為“票房毒藥”,31歲小馬哥橫空出世,從此封神。
周潤發是典型的“天才+努力”型演員。
他不止一次談到過自己的表演經歷,在很年輕的時候,劇本上很多字都看不懂,但是只要告訴他這是個什么故事,人物情緒就自己找上門來。
很多演員也表示,跟發哥對戲,不管旁邊有多少人,只要看著他的眼睛,就無法不入戲了。
這是一個天才演員的魅惑人心,是多少旁的演員寤寐求之而不得的 “靈”啊,而他卻似乎生下來就被打通了任督二脈。
這樣的天賦,差點會讓人忘了,他是南丫島土生土長的窮小子,曾是“票房毒藥”,曾在好萊塢兜兜轉轉,曾是和李問一樣,想做主角卻處處碰壁的年輕人。
其次,他與吳復生一樣,具有高度的自洽性。吳復生在電影中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他是“魔鬼”,對自我人格有著高度信念感。
如果大家去看周潤發的訪談節目,你會在這個人身上找到同樣的信念感,普通群眾和演員這兩種身份在他體內切換自如,他在虛實世界里穿梭游刃,卻對兩個世界抱有同等程度的參與感。
換句話說,電影里他做別人做得真,現實中他也絲毫不會被演員身份困擾,做自己也做得自在而滿足。
這是另一種天賦。我們常說,文章憎命達,如果藝術家在真實生活中過于自洽,太容易快樂和自我滿足,是會損害藝術創造力的。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而周潤發,就是這個例外。
于是,周潤發這個真真假假的混合體與假得不能再假的“畫家”吳復生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成為本片最大的亮點。
“loser”郭富城:
藝不驚人死不休
在電影中,雙男主被設定為 “養成系”CP。
周潤發飾演的偽鈔集團首領“畫家”吳復生為“霸氣攻”,為另一男主李問提供了“求職、戀愛、逃生”一條龍服務深圳生活網。
而郭富城飾演的落魄畫家李問則是“喪萌受”,在不斷抉擇中承擔了推動劇情發展的最主要動力。
電影大部分情節是由李問口述而呈現出來。在李問自己的視角中,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loser、慫包,一個為生活所迫,唯唯諾諾卻良心未泯的小人物。
他是畫家,有精湛的工藝手筆,卻缺乏一個優秀藝術家應該有的獨創能力。
電影開頭用不少篇幅去展現他在藝術創作中的困頓與掙扎,以及渴望得到肯定的心態,為人物行為的第一大轉折 放棄畫畫,改做假鈔打下扎實的鋪墊。
隨后,李問的人物命運開始與吳復生緊密糾纏在一起。從追隨、懷疑到反抗,每一個關鍵點都有足夠的心理動機支撐。
可以說李問這個人物,與吳復生恰恰相反,其底色便是“真實”。
如果說吳復生在片中的功能是挑起觀眾的感官神經,讓他們忘掉電影院外面的世界,那么李問的職責就是努力讓觀眾進入李問的世界,想李問之所想,感李問之所感。
因此,郭富城的表演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導演選角的毒辣眼光。
和周潤發/吳復生一樣,郭富城/李問同樣是一個由內到外,演員與人物全身心投契的組合。
若是對郭富城或新世紀電影不了解的人,會在這里看到一個脫胎換骨的郭天王。若是對他的演藝生涯有所了解,又不得不感慨,在無限接近“loser”這條道路上,他走得有多遠。
本來,郭富城的名字與loser根本不可能掛鉤。
上個世紀90年代,他做歌手出道,因陽光的形象,強悍的舞技和出色的舞臺感染力紅遍整個亞洲,頂著“四大天王”之一的名號一路從20世紀火到21世紀。
2000年,唱片行業蕭條,他將工作重心轉向表演,卻恰巧趕上電影行業式微。
不得不承認,相比發哥早已成為江湖永遠的傳說,千禧年后“天王”城城的演藝之路,和李問一樣,多少有些尷尬。
早在九十年代,郭富城就出演過影視作品,可除了留下年輕好看的臉之外,毫無建樹。40歲那年,他終于憑借《父子》獲得人生第一座影帝獎杯,而且一拿就是兩年。
這之后,他終于找準自己的定位,就是收起帥氣的偶像包袱,去飾演一個個平凡的小人物,無限逼近現實,無限追求真實。
但與發哥相比,這種人戲合一的境界,他多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去探索。
而在媒體和大眾的眼中,郭富城由于得獎的代表電影無法上映等原因,使他們很難感受到他作為一個優秀演員的魅力,反倒因為個人生活的新聞而常常遭到奚落。
還好,他遇到了李問,在變“假”為“真”的道路上,同樣靈氣不足卻勤奮有加。
某種意義上,李問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尋回自我價值和尊嚴的故事,而郭富城用他自己的真實人生實現了這一虛構的故事。
在電影的前一百分鐘,李問的氣場應該完全被吳復生壓制住,但同時又必須顯示出其獨特性,讓人物雖處于弱勢卻始終抓住觀眾的心。
郭富城的表演在這一點的分寸上可謂達到極致,而在需要爆發力的幾個重要節點,比如點煙燒畫,被吳復生拎起來被迫殺人,以及最后悠閑地刮胡子等細節,你會屏住呼吸,眼中只有李問一人。
當然,該片在人物塑造和表演上的成功,絕不僅是上面兩位的功勞。
張靜初飾演的女主角可能是觀眾共情度最高的人物,電影最終能給人帶來悵然若失之感,她的角色勞苦功高,因為她是全片情感最“真”的人物。
要是能夠二刷,你還可以觀察到她在有限的戲份中精準奪目的細節表現。
另外,周家儀和王耀慶這對“正義”CP也莫名來電,讓人不得不感嘆,演員氣場能否相投真是一門玄學。
實際上單從電影本身質量來看,進電影院就已經足夠賺回票價。
然而如果將主創的真實經歷與他們各自扮演的角色進行對照,會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某種人生況味。
這也是電影故事層面在開場和結尾各點一次的主題,或是一聲長久地質詢:
我們究竟能否做自己生命的主角?究竟怎樣,才算是人生的主角?
導演莊文強在電影的結尾丟下一個含混的回答:某種意義上,李問是絕對的主角。但從另一個角度,他永遠都是渺小的旁觀者。
莊文強曾在采訪中自比李問。實際上,“做假鈔”是一種象征,莊文強把自己的多年困惑放進電影里,放到了李問身上。
他直言拍電影就像做假鈔,要細致、逼真,才能讓觀眾信服。
而電影開頭困擾著李問的問題也困擾著他自己:如果想要做藝術,有手藝,有技巧,卻沒有足夠的天賦,怎么辦?
對于很多文藝,乃至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來說,這都是一個令人備至折磨的問題。莊文強在電影里通過幾個鑒賞家之口對李問的原創畫作大加戲謔,想必也是一種自我解嘲。
從《無間道》的編劇,到親自執導《竊聽風云》系列,再到今天的《無雙》,每一步都有不如意,但每一步也都有小的驚喜。想必,莊文強對這個問題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