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沿江省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引題)
【建美麗生態,促和諧共生】共護長江水 譜寫新答卷(主題)
(資料圖片)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周懌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近年來,隨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深入人心,長江流域攜手共治動作頻頻:鄂贛湘三省協同治理“一江兩湖”,浙皖兩地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云貴川渝四省市按照統一標準治理污染排放和非法捕撈,多地把岸線治理轉變為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
如今,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個個濱江公園串起了亮麗的生態廊道。行走在長江兩岸,滿目蒼翠、群鳥翱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隨處可見。
把好閘門,清水入江河
“以前,水庫經常漂著泡沫和塑料袋,現在清澈多了,經常還能看到水鳥。”說起長田溝水庫的變化,重慶市民張先生很欣喜。
長田溝水庫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水庫的水最終流入嘉陵江。曾經,由于周邊小區生活污水管道破裂、庫內污染消除不徹底等原因,水庫水質一度惡化,并呈中度富營養化。如今,兩江新區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并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長田溝水庫重現碧波蕩漾的景色。
2019年初,生態環境部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重慶市兩江新區是行動的試點地區。據重慶市兩江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工作人員孫國俊介紹,為了做好排污口排查整治,兩江新區向相關部門、鎮街、村社搜集資料,了解轄區內水系、市政管網建設、產業分布等情況,劃出重點區域;并通過運用衛星遙感監測、無人機航拍、管道潛望鏡、管道機器人等智能化設備,讓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不留死角。
重慶的治理探索,是近年來長江經濟帶11省市推進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的一個縮影。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司長黃小贈介紹,目前,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任務完成九成以上,推動解決了2萬多個污水亂排問題。
控磷,瞄準首要污染物攻堅補短板
近年來,總磷成為長江首要污染物,總磷污染問題成為制約長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突出短板。對此,沿江各地多措并舉,大力控磷。
地處龍門山脈的四川德陽,是全國4大磷礦富集地之一。歷史上,沿江磷化工產業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但其副產物磷石膏長期大量堆存產生的滲濾液,也給環境造成了污染。
位于當地的三佳飼料有限責任公司,其磷石膏堆場一邊堆存一邊使用,防滲難以保障、作業面大,導致滲濾液產生量增加且難以收集。為此,企業實施了一系列工程措施,對磷石膏堆場的所有滲濾液全部進行了有效收集。
據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四川省保留的26個磷石膏庫均配套完善滲濾液收集回用設施,實現了零排放,其中滲濾液工業回用總量超過95%。
2021年開始,湖南加快實施湖區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攻堅行動計劃,在湖區三市一區、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等重點區域、領域集中攻堅克難,統籌污染減排、生態擴容和綠色發展。
經過治理,洞庭湖總磷濃度由2015年的0.112毫克/升下降至2022年的0.06毫克/升,其中西洞庭湖水質連續2年達到三類,南洞庭湖水質突破性達到三類。2023年1月~6月,洞庭湖總磷濃度下降至0.054毫克/升。
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十三五”以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全面落實,《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扎實推進。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生態環境保護態勢發生了轉折性變化。
長江沿江省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各項規劃、行動計劃約束性指標全部超額或提前完成,并走在全國前列。
面對嚴格的環保要求,各地重新梳理產業鏈,培育新動能。岸線僅有25.8公里的長江常州段,曾經集聚了120多家化工企業,經過4次集中整治后,低端化工企業全部退出,騰退的空間留給了綠地和新興產業。日益改善的生態環境甚至吸引了對空氣質量要求苛刻的碳纖維企業前來落戶,當地濱江布局煥然一新。
如今,長江一公里范圍內的落后化工產能基本淘汰,新的增長點應運而生。上游動力電池、中游“電子級磷酸”、下游新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迅速崛起。長江沿線形成3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800多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30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022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98萬億元,同比增長3%,占全國比重提高到46.5%。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