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協調發展新看點】開啟一體化進程,長三角迸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裴龍翔
閱讀提示
(資料圖片)
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效顯現,協同發展推動產業強勁增長,協同創新催生更多科創成果。近日舉行的2023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暨示范區全鏈接大會,傳遞出加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最新信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全力實現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的躍升。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之際,近日舉行的2023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暨示范區全鏈接大會,讓各界目光再度聚焦這處全國首個實體化運作的跨省一體化發展區域。
踐行國家戰略,聚焦核心技術,緊盯行業前沿,共建產業生態,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向縱深發展……站上新的起點,本屆大會傳遞出加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最新信號,下一步將全力實現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的躍升。一幅聚焦構建新發展格局、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以及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奮進畫卷,正在長三角徐徐展開。
協同發展推動產業強勁增長
在上海外高橋港區海通碼頭,大型汽車滾裝船靠在岸邊,一排排新能源汽車在碼頭前沿排起長隊,在送車司機的駕駛下魚貫而入。這些新能源汽車將從這里出發,走向全球。這份忙碌,即使是在“五一”假期也沒有稍歇。
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705.8萬輛,其中長三角產量約290萬輛,占四成以上。長三角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動能何來?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是業內人士必然提及的關鍵之一。
集聚效應,是汽車產業發展的突出特性。在長三角,一家新能源車企可以在4小時內找齊所有零部件。從芯片、軟件到動力電池,甚至是一體化壓鑄機,都被囊括在“4小時產業圈”內。產業鏈的集聚和完善,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相互成就,如今在長三角布局整車生產工廠的新能源汽車品牌超過10個。
在長三角,正在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不僅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總營收占到全國60%以上;全國超3000家與生物技術、制藥相關企業,近一半位于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約為三分之一……越來越多的產業在協同發展中實現強勁增長。
2022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到24.1%,今年上半年占全國比重達到24.2%。2022年長三角經濟總量為29萬億元,今年長三角經濟總量預計將接近31萬億元,5年的凈增量達10萬億元。
協同創新催生更多科創成果
改革開放之初,“星期日工程師”在長三角興起。上海的技術人員利用周末前往附近各地,為鄉鎮企業提供指導。常州與兄弟城市共創的“蘇南模式”正是得益于此。
2018年,身處常州的潘正頤開始創業。短短數年時間,企業便成功研發出人工智能質檢機器人,填補了市場空白。而這離不開長三角內的優勢互補——企業將研發中心設在上海,總部放在常州。潘正頤這樣比喻兩地的關系:“工業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離不開生產場景,通過優勢互補,好比讓植物有了土地,魚兒有了湖水。”
在長三角,像潘正頤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通過一體化形成的“平臺效應”,各地得以讓長板更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啟一體化進程的長三角,科技創新成果不斷。
皖滬創新合作產出的重大科研成果——“九章二號”和“祖沖之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于2021年10月成功問世,使得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超導量子和光量子兩種系統都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介紹,長三角科創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堵點卡點逐步破除,“科創+產業”的道路越走越寬廣。G60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穩步推進,四省市推動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加強協同合作,長三角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加快形成。
一體化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
在2023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發者大會暨全鏈接大會上,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依托長三角區域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這里將重點發展數字產業、智能制造、綠色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總部經濟、綠色科創服務兩大特色產業。預計到2025年,跨省域高新區體制機制更加完備,基本建成長三角創新鏈產業鏈跨區域一體化的新園區。
一座區域協同發展、共建共享的“創新場”和孵化器已呼之欲出。大會上簽約的9個重點產業項目聚焦示范區重點區域,涵蓋生物醫藥、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關鍵領域。從業者紛紛表示,項目落地后將為示范區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將對促進示范區產業升級、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強有力支持。
站上新起點,上海市相關負責同志表示,要更好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深入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上海將與蘇浙皖一道,強化基礎設施、科創產業、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合作協同,強化能源、交通等跨區域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強化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重點區域建設引領,以更高質量一體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