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鮮有銀行推出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 節日理財產品已“過氣”?
證券日報記者 彭妍
在以往節假日里,銀行常會借節日推出多項理財優惠來吸引客戶。但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銀行理財營銷卻明顯“淡了”。
【資料圖】
近期,《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大多數銀行并未在節日期間推出“端午檔”相關主題理財產品。多家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近年來,節日款專屬理財產品的“轉淡”已經成為常態。當前,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背景下,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的偏離度明顯升高,靠預期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營銷方式已不太奏效。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近年來,銀行對推出節日專屬理財產品的熱情不高。從長遠看,靠高收益攬儲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銀行必須注重客群經營,提升服務質量以增強客戶黏性。
銀行愈發重視“服務營銷”
記者了解到,今年端午期間,較少有銀行對“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進行推介,甚至大多數銀行并未推出“端午檔”相關產品,更多銀行則選擇推出端午節相關活動。
例如,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北京銀行某支行網點舉辦了端午節主題沙龍活動,包括“團扇DIY”活動等;而江蘇銀行某支行則走進社區,與社區群眾一起開展豐富多彩的端午節活動;另有部分銀行直屬支行營業部舉辦端午主題活動,向消費者宣講普及金融理財知識。
“近年來,銀行較少‘蹭熱度’發節日專屬理財產品。”某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該行也沒有推出“端午節”專屬理財。她坦言,專屬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會略高,但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后,業績比較基準并不意味著實際收益率。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以前,節日專屬理財產品主要以短期、高收益為主,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閑置資金在假日也能獲得收益的需求。但近年來,節日款專屬理財產品已經“轉淡”。目前銀行更注重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客戶的理財規劃提供幫助。
從數據上來看,記者以“端午”為關鍵詞在中國理財網進行搜索,發現僅有幾款端午節專屬理財產品推出,發行銀行均為中小銀行。
注重客群經營和服務質量
談及近年來銀行對推出節日專屬理財產品的熱情不高的原因,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供給端來看,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凈值化轉型完成,理財業務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凈值化運營模式下,節日專屬理財產品與普通理財產品難以形成實質性差異,因此銀行缺少對該類型理財產品推介的動力。從需求端來看,價值投資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更加關注收益的穩健性和安全性,在節日專屬理財產品缺乏實質性創新的前提下,較難形成對該類產品的需求。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節日理財產品而言,節日營銷只是包裝,較平日更高的收益率才是產品核心賣點。當前,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背景下,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的偏離度明顯升高,靠預期收益率來引導用戶購買的有效性下降,同時,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底層資產波動性大幅提升,也不具備推出更高收益率產品的客觀條件。當無法實現更高的收益率時,節日營銷的意義也就不大。
業內人士認為,從長遠看,靠高收益理財產品攬儲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銀行應探索非價格競爭手段,要輔之以持續的后端服務,活動型營銷應轉為常態化營銷加持續服務為主的模式,注重客群經營,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客戶黏性。
杜陽建議,銀行接下來要優化產品設計,加強對客戶需求的深入研究,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和資產配置需求,提供更為個性化的理財產品;同時要注重風險管理,加強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和監控,嚴格控制風險,確保客戶投資安全;還要提高服務水平,注重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加強客戶投資顧問的培訓,提升服務的專業性、細致性和高效性,讓客戶真正感受到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此外,除了理財產品本身,銀行理財還可以提供增值服務,比如投資咨詢、財務規劃、稅務籌劃等,以此提升銀行的附加值,增強客戶黏性;更重要的是,銀行要提升理財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水平,方便客戶隨時隨地進行投資和查詢,以此提高客戶的使用便利性和服務體驗。
薛洪言表示,從過去一年的實踐來看,銀行全面凈值化運行與金融市場大幅波動重疊,導致理財產品持有體驗較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凈值化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更多的理財用戶開始追逐無風險的存款產品。對理財產品發行機構而言,需要全面提升對產品回撤的控制能力,在低回撤的基礎上實現相對更高的收益,才能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理財產品相對存款產品的競爭力。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