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鏈在東方,亞太經貿中國“壓艙”
當前,產業鏈供應鏈是全球經濟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中國的“兩鏈”發展在區域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所有簽署國全面實施,將使亞太地區的“兩鏈”在哪些領域獲得進一步提升?“印太經濟框架”將給中國的“兩鏈”帶來哪些潛在影響?未來,中國在維護自身“兩鏈”安全穩定方面應有哪些新布局?國際商報特邀業內權威專家共議亞太地區“鏈”上熱點話題。
專家圓桌
(相關資料圖)
張建平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
黃耀和 普華永道全球跨境服務中國主管合伙人
呂 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
蘇慶義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
(排名不分先后)
1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發布的《2023年亞洲經濟一體化報告》顯示,亞太地區經濟復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中國對該地區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4.2%,中國還貢獻了亞太地區37.6%的貨物貿易增長和44.6%的服務貿易增長。此外,亞太地區國家間有大量的中間產品貿易,中國在中間產品貿易份額中的占比近年來不斷增加。如何評價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
張建平: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3年-2021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在6%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接近40%,是美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的兩倍以上。可以說,中國是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增長“動力源”和“火車頭”。
同時,中國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提升至近30%,該比重高于美國(約16%)、日本(約7%)。因此,中國也是亞太地區全球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的核心國家。
當前,亞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貨物貿易伙伴都是中國。特別是在中間品貿易領域,目前中國已躍升為全球第一機電產品出口大國,中國大量的中間產品出口到眾多發展中國家。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顯著提升。
呂 越:中國在亞太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經濟地位。首先,從經濟增長來看,在當前全球通脹高企、經濟增長持續疲軟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逆勢前行,為亞太地區經濟復蘇提供了強大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月發布的《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顯示,預計2023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速將從去年的3.8%上升為4.6%,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7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亞太地區范圍內,中國經濟有望增長5.2%,是亞太地區及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
其次,從中間品貿易來看,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中間品貿易的重要樞紐國。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測算,中國中間品貿易額占全球的比重由1992年的3.3%躍升至2021年的12.17%,位列世界第一。
最后,從全球價值鏈來看,當前已經形成了以中國、美國和德國分別作為亞洲、北美和歐洲價值鏈樞紐國的“三足鼎立”格局。中國作為亞洲生產網絡中心,是連接東盟等國家和地區最重要的節點。
黃耀和: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亞洲地區最大經濟體,同時也是聯合國中亞洲唯一的常任理事國。可以說,中國在亞洲經濟和安全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與亞洲國家進出口額為21.3萬億元,其中出口11.4萬億元,進口9.9萬億元。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亞洲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占到中國吸引外商投資的八成以上。上述數據均折射出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經貿關系的重要程度與緊密程度。普華永道今年2月發布的《2022年中國企業并購市場回顧與2023年前瞻》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交易有望實現較高增速,亞太地區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目的地。來自中國的投資對于促進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及產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蘇慶義:中國在亞太地區中的經濟地位非常重要。從貿易聯系來看,中國的貿易地位經歷了動態的變化。
改革開放后,中國主要扮演了世界制造工廠的角色,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國際分工,為世界提供了物美價優的商品。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攀升,逐步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邁進,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2
隨著RCEP以及其他多雙邊自貿協定生效實施,亞太地區供應鏈價值鏈在哪些領域的聯系緊密程度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黃耀和:整體而言,RCEP通過在貨物、服務、投資等領域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逐步統一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等,加速商品、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強化成員間的產業分工合作,推動形成更加合理并惠及域內各方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閉環,從而整體提升東亞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的地位。
具體而言,RCEP的全面實施將產生如下影響:第一,全面提升域內貨物貿易自由化水平。在RCEP框架下,超90%的貨物最終將實現零關稅,海關通關效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將大幅度提升。第二,將推動域內服務業開放。在RCEP框架下,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承諾開放約100個服務業部門的基礎上,新增了研發、管理咨詢、制造業相關服務、空運等22個部門,并提高了金融、法律、建筑、海運等37個部門的承諾水平。第三,推動域內投資便利化,譬如各締約方均采用負面清單方式對制造業、農業、林業、漁業、采礦業五個非服務業領域投資作出較高水平開放承諾。
呂 越:當前,RCEP等多雙邊自貿協定涉及的領域不僅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等傳統領域,也包括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等現代化議題,特別是強調推動現代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鏈接作用。同時,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各國也更加致力于推動本國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注重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新突破。因此,隨著RCEP以及其他多雙邊自貿協定的生效實施,亞太地區供應鏈價值鏈未來在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領域的聯系緊密程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張建平:RCEP涵蓋20個章節,涉及貿易便利化、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務等大量規則內容。其中,原產地累積規則有利于成員國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將構筑起更加緊密的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的協作關系。
未來,RCEP成員國之間的供應鏈協作將更高水平、更加緊密、優勢互補、彼此受益,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升經濟增長。
蘇慶義:RCEP通過降低關稅等擴大市場準入的規則為相關成員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機會。這主要取決于各成員國的比較優勢——對于農產品出口國,能夠大大增加其農產品出口;對于具有服務優勢的成員國,則可以增加其服務貿易出口。當然,最重要的是制造業,RCEP提升了制造業的供應鏈聯系緊密性,制造業中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環節均可從中受益。
3
當地時間5月27日,“印太經濟框架”(IPEF)的部長級會議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舉行。美國商務部發布聲明表示,14個成員國就一項提高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的協議達成一致,宣稱“將建立一個應急通信渠道,供成員在供應鏈中斷期間尋求支持,并促進成員在危機期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從而能夠更快、更有效地作出反應,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其經濟的負面影響”。您認為這將給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哪些影響,其中隱含著哪些風險?
呂 越:此次“印太經濟框架”部長級會議達成了一項提高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的協議,其部分目的在于減少對中國關鍵產品和技術等的依賴,以此控制關鍵礦產、半導體、新能源技術和供應鏈環節,破壞印太地區已形成的以中國為重心的生產網絡。
但隨著中國經濟復蘇的步伐不斷加快、居民消費能力的提質升級,內需潛力有望進一步得到釋放,以此展現出的巨大潛力依舊吸引著全球投資者的目光。今年,包括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等在內的眾多跨國企業高管密集訪華,這意味著中國供應鏈具備不可替代的優勢,全球供應鏈不可能完全離開中國。
張建平:“印太經濟框架”下關于供應鏈的討論尚處于政策溝通和協調中,尚未見到實質性舉措。我們應保持高度警惕,密切跟蹤和研究其動向,主動采取應對措施。
當前更需要我們密切關注的是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以及《芯片和科學法案》在亞太地區對中國供應鏈和價值鏈構成的實質性干擾和沖擊。我們堅決抵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和經濟脅迫,堅決反對“脫鉤斷鏈”,各方應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發展。
蘇慶義:“印太經濟框架”的談判成果不應具有排他性,不應針對第三方。中國需要謹慎評估“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談判和生效帶來的影響,防范其帶來的負面沖擊。
4
中國維護自身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應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未來應創造性地開展哪些新工作?
呂 越:第一,應密切關注和研判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可能面臨的圍堵局面和直接挑戰,提前制定相應策略以防范和化解外部風險。一方面,要前瞻性地研究、破解和預防美國拉攏一些國家圍堵和遏制中國高端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通過構建新型價值鏈合作機制,共同維護區域乃至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第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利用國際循環“延鏈”“穩鏈”。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堅持運營和維護好國際現有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充分發揮中國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同時,也要積極參與綠色產能等新興領域的國際產業鏈分工合作,以搶占未來全球產業發展和布局的制高點。另一方面,要積極融入國際循環,不僅要開拓國際市場,也要穩定進口行情、拓寬進口渠道,以對沖不穩定因素給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第三,破除國內大循環堵點、卡點,立足全國統一大市場賦能“補鏈”“強鏈”。要堅持優化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有效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暢通流動。例如,增強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能力,引導制造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有序遷移,實現東中西部地區合理分工和協同聯動發展。
第四,加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機制。一方面,要不斷強化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創新能力,聚焦產業技術基礎“補短板”。同時,注重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建設涵蓋全產業鏈的重大協同創新平臺。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具體來看,要充分發揮產業鏈龍頭、“單項冠軍”企業的創新引擎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企業間創新研發行為的相互支撐、服務共享、信息共通和數據融合,以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此外,也要促進和支持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從而培育形成新的產業鏈競爭優勢。
黃耀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一直都是政府的工作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此均有強調。未來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通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補齊產業鏈短板,鞏固長板優勢。這需要發揮企業在引領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積極與擁有先進技術的同行溝通和交流,學習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二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以提升其效率和核心競爭力。目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趨勢明顯,傳統行業應積極把握時代機遇,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手段來賦能研發、生產、流通和消費全環節,并提升企業的管理、運營和組織能力。
三是大力投資新興產業。目前,中國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和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未來可繼續發力半導體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同時,中國企業也應積極“走出去”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張建平: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中國維護自身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中國一方面要繼續鞏固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創新,使中國能夠不斷向全球價值鏈體系的中高端邁進,并在這個過程中破解“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蘇慶義:對內,統籌開放與安全,在不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可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加大開放力度;在涉及安全的領域,盡可能尋找替代國和替代產品,同時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力爭自立自強。對外,應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記者 劉 明)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