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基礎
4月20日,人民銀行舉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央行相關部門負責人詳細解讀了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并對信貸數據與物價背離、部分銀行調整存款利率等近期熱點話題作出回應。
【資料圖】
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對于今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阮健弘稱,一季度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明顯增強。
阮健弘進一步指出,從總量上看,一季度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總量穩定增長。從結構看,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利率看,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貸款市場利率改革效能持續釋放,3月份新發放的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96%,比上年同期低29個基點;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4.42%,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別低11個和41個基點。
“預計2023年信貸投放以及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將保持平穩。”阮健弘表示,下階段,人民銀行將穩固對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支持力度,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長基本匹配,鞏固拓展經濟向好的勢頭,更好地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一季度,M2同比增速持續保持在12%以上,阮健弘對此指出,主要是金融體系靠前發力,加強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派生的貨幣相應增加。資管資金回流表內也是重要原因。去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市場有所波動,實體部門的風險偏好有所下降,理財等資管產品的資金轉回表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推升了M2的增速。
阮健弘表示,3月末流動性總量同比增長10%,較上年同期高1.3個百分點,比M2的增速低2.7個百分點。整體看廣義流動性增長還是比較平穩的。
阮健弘還指出,3月末,住戶的人民幣存款余額比上月末增加了2.91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9.9萬億元。當前住戶存款增加較多,主要受住戶的投資、消費狀況的影響。“我們注意到,當前住戶部門的消費和投資意愿在回升,儲蓄意愿在下降。”她說。
發布會上,阮健弘還回答了證券時報記者關于社融規模結構特點的提問。阮健弘稱,從結構上來看,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主要有四個特點: 一是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有所增加;二是表外融資有所恢復,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較多;三是政府債券凈融資有所增加;四是企業直接融資減少較多。
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還在會上透露,近段時間房地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從數據上看,今年一季度個人住房貸款月均發放額約5900億元,比去年四季度月均發放額多1900億元,與同期商品房銷售額的比值處于合理區間。一季度開發貸款累計新增約5700億元,與同期商品房在建規模相比處較高水平。債券方面,一季度房地產企業境內債券發行1500多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境外債券市場信心也在逐步恢復。
我國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近期,信貸數據與物價的背離引發了市場關于通縮風險的熱議。鄒瀾對此說明,貨幣信貸較快增長與物價回落并存,本質上是受時滯影響。穩健貨幣政策注重從供給側發力,去年以來支持穩增長力度持續加大,供給端見效較快。但實體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的效應傳導有一個過程,疫情反復擾動也使企業和居民信心偏弱,需求端存有時滯。總體看,金融數據領先于經濟數據,實際上反映出供需恢復不匹配的現狀。
鄒瀾強調,通縮一般具有物價水平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的特征,且常伴隨經濟衰退。當前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M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與通縮有明顯區別。
鄒瀾稱,隨著金融支持效果進一步顯現,消費需求有望進一步回暖,下半年物價漲幅可能逐步回歸至往年均值水平,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呈“U”型走勢。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
此外,近期部分地方法人銀行發布下調存款利率的公告,恰逢當前物價處在低位,引發了有關存款利率調降的議論猜測。鄒瀾對此澄清,近期主要是在去年9月沒有跟隨主要銀行調整存款利率的中小銀行補充下調存款利率,也有一些銀行是在春節前后上調存款利率后的回調。
他表示,在市場利率整體已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根據市場供求變化,綜合考慮自身經營情況,靈活調整存款利率,不同銀行的調整幅度、節奏和時機自然就會有所差異,這是存款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的正常現象。
此外,鄒瀾還指出,去年末首套房貸利率政策的調整優化,帶動房貸利率有所下降。據統計,截至3月末,符合放寬首套房貸利率下限條件的城市有96個。其中,83個城市下調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從全國看,今年3月,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4.14%,同比下降了1.35個百分點。(記者 賀覺淵)?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