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興產業走上高原
(相關資料圖)
隨著全球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進程不斷加快,國內能源企業紛紛提質增產。青海具有清潔能源、鹽湖資源優勢,作為省會城市的西寧,在產業配套政策、后勤服務保障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近年來,西寧結合自身資源稟賦重點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等項目,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培育出光伏制造、鋰電儲能、新型材料3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在政策和資源吸引下,一批頭部企業紛紛落地西寧,成為西寧招商的新標桿。近日,記者走進西寧經濟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和南川工業園區采訪,看產業新風如何在高原涌動。
破難題 攻關新材料
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卷繞生產車間內,千萬條黑亮的碳纖維如蠶吐絲般從空中走線卷繞。“七八根單絲合在一起才有頭發絲那么粗,一束12K的碳纖維絲束就可以承受兩到三個成年人的重量。這種碳纖維比重不到鋼的四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7倍至9倍。”碳絲分廠副廠長汪榮告訴記者。
碳纖維是一種新型高科技材料,是含碳量在90%以上的高強度、高模量纖維,耐高溫性能良好,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裝備、交通運輸及國防軍事等領域。
汪榮說,碳纖維生產工藝復雜,由聚合、紡絲、碳化等10多個系統組成,有上千個工藝控制點,千米長度的多次形態轉變和結構重排,300多項關鍵技術和3000多個工業參數。
此前,國外碳纖維技術對中國嚴格封鎖,國內相關技術發展舉步維艱。2000年后,我國加大高性能碳纖維技術攻關,在相關行業和企業共同努力下,已成功突破碳纖維生產技術瓶頸,推動碳纖維產業跨入以工業應用為主的新階段。
中復神鷹在國內碳纖維領域處于技術領先地位,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三家掌握生產高端碳纖維所需的干噴濕紡技術的企業。公司總經理席玉松介紹,中復神鷹西寧公司高性能碳纖維項目是國內首個萬噸級生產基地,規劃總投資50億元,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二期建設,屆時將形成年產2.5萬噸碳纖維的生產能力,極大提高國產碳纖維的自主保障能力。
甘河工業園區經濟和科技發展局副局長陳鵬告訴記者:“甘河園區總計有110家企業,其中規上企業51家。2022年疫情反復背景下,我們及時協調保障了企業生產、生活、建設等物資,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644.5億元。”
趕進度 布局新能源
在天合光能(西寧)新能源產業園項目現場,高大的鋼結構廠房上,工人系著保險帶正在施工。寒風夾雜著雪花,設備維修組安裝班的馬占龍和工友們在生產車間的休息區安裝起簡易火爐取暖。“為了趕建設進度,我們加班加點安裝設備,已經連續干了半個月。”馬占龍說。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創立于1997年,是全球領先的光伏智慧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業務覆蓋光伏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電站及系統產品,光伏發電及運維服務、智能微網及多能系統的開發和銷售以及能源云平臺運營等。
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天合光能累計全球組件出貨量120GW,生產清潔能源電力超1620億千瓦時,相當于5.3個三峽水電站的裝機量。
截至目前,青海省在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建設方面已具備了一定優勢,其中企業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天合光能主材料事業部總裁趙金強說,天合光能計劃在2023年完成天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南川分基地的建設,并積極推進零碳新能源基地和零碳產業園的一體化建設,青海將成為天合光能最重要的產業基地之一。
強鏈條 探索新空間
在甘河工業園區的西部礦業青海銅業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機器人操作室員工陳旭緊盯操控臺,觀察機器人的運轉。受板機器人和排板機器人一抓一放,將剝離后的陰極銅從流水線上送到打包機,成摞包裝轉運至倉庫。“這是我們在10萬噸產能基礎上新擴建的二期5萬噸生產線,采用智能化設備,效率比人工高很多。”陳旭說。
西部礦業青海銅業公司總經理周旋告訴記者:“我們生產的A級銅原料來自青海、西藏、新疆3個省份,產品純度達到99.9935%。除了供應省外市場,西寧的工業園區就有下游企業采用我們的陰極銅產品生產銅箔。因為距離近,產品在第一時間就可以送到客戶手里,運費成本顯著降低。”
農歷正月初六,在西部礦業青海銅業公司的下游企業青海諾德新材料有限公司,記者見識了“煉銅成紙”的技術。諾德企業展廳里展示著6微米、5微米、4微米的鋰電銅箔樣品,暗紅色的銅箔薄如蟬翼,拿在手上比紙還輕,用手一撕就能發出輕微的顫音。
“鋰電銅箔生產只有4道工序,聽起來簡單,但要做到外觀沒有瑕疵、性能優異,卻極其艱難。每薄1微米,下游鋰電池生產企業就可以大幅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延長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青海諾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貞告訴記者。
制箔車間里,48臺制箔機正開足馬力生產。“銅箔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輕薄化、高抗張、高延伸率。目前,我們已成功試產3.5微米超薄鋰電銅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李永貞自豪地說。(記者 石 晶)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