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這樣誕生(主題)
(資料圖片)
頭戴VR(虛擬現實)一體機,一鍵步入虛擬世界傳送門——草長鶯飛中,一場盛大的虛擬演唱會正在奇妙上演。臺上,歌手變換虛擬造型穿梭于不同場景;臺下,觀眾在會場內360度自由移動、多視角切換,或撒花歡呼,或靠近互動。有別于傳統演唱會,通過VR接口,每個人可以隨時隨地進入虛擬世界,選擇并獲取自己的專屬虛擬形象,真正沉浸于虛擬場景。
新業態、新體驗的背后,是一個日漸興起的新職業群體——虛擬人設計師。“十四五”規劃綱要將虛擬現實技術列入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并給出明確發展方向,加速虛擬人的場景化應用落地。虛擬人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其背后的產業發展趨勢如何?
人臉模型需要拆解出200多項細化指標
作為真實世界在虛擬世界中的映射,虛擬人既是虛擬世界的基礎,也是用戶進入虛擬世界的一張“通行證”。
“簡單來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創作虛擬形象。”27歲的張云軒是智能穿戴設備企業PICO阿維塔虛擬人項目的一名虛擬人設計師,在他看來,創作虛擬人,“捏臉”是關鍵。
所謂“捏臉”,其實是一場化靜為動的琢磨。打開三維建模軟件,左側的顯示界面上,一個靜態立體人臉模型清晰呈現。“要想讓它動起來,就要讓人臉的每個部分變得可編輯。”張云軒一邊介紹,一邊點擊右側的操作界面,只見從額頭、眉毛、眼睛到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對應的每個區域都被拆解為一項項具體的操作維度。
在“鼻子”對應的操作區,隨著高低、前后拉桿的移動,顯示區上,人臉模型上的鼻子也順勢作出相應調整。最復雜的部分在哪?“眼睛!”張云軒斬釘截鐵,讓虛擬人擁有類人外觀,眼睛的塑造至關重要。將操作界面移至眼睛區域,構造之復雜一覽無余:從內外眼角到上下眼皮,再到瞳孔晶狀體,近30個維度的精細拆解,使得眼睛能被用戶“捏”成任意的類型,以匹配不同的人臉特征。
化靜為動看似簡單,工序卻十分復雜。“從完全靜態到能隨意捏塑,要再三斟酌,逐漸遞進細膩的程度,所用時間往往以月計。”張云軒說,只有對人體臉部構造、骨骼結構熟稔于心,才能熟練地拆解五官,不斷拉近虛擬人與真實人物的距離。
這既是一項技術活,更是一場美的追求。“捏出一張好看的臉,就要在豐富度上費心琢磨。”張云軒表示,一個拿得出手的人臉模型往往需要拆解出200多項細化指標,這背后是大量的學習和反復的演練。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創作虛擬人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張云軒說,只有持續跟進前沿趨勢、更新知識儲備,在實踐中精進技藝,才能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數字人體驗。
涉及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機器人等多項新技術
對于虛擬人來說,捏臉完成,設計并未完結。
經由捏臉師設計完成的人臉模型,會流轉到妝容修飾、服飾搭配等后續環節。在阿維塔虛擬人項目組,記者見到了虛擬人化妝師和服飾師,在專用設計軟件中,通過給人臉模型上唇彩、點腮紅、畫眼線,再給其戴配飾、換衣裝、拎手包,“純素顏”漸次出落成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虛擬人像。
捏好的人臉模型還要同步輸出給模型優化師,通過編寫代碼,他們會對前期捏好的人臉模型展開進一步的打磨和細化,使得虛擬人形象更加生動逼真。
“虛擬人設計不僅要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機器人等新技術,還涉及數字化創造、運營和管理等多環節。”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董桂官看來,數字化產業的發展勢必將催生一批新職業,如虛擬人設計師、工程師和運營師等。這些職業成長壯大,需要不斷培養和提升相關人才的技能和素養。
復雜工序決定了虛擬人設計師必須成為“多面手”,既要善于技術,又能長于美術。在工作初期,動畫師出身的張云軒美術功底有余而技術能力不足。“在與模型優化師對接中,如果完全不懂程序代碼,難以用有效溝通推動工作進展。”張云軒說。
補上編程“必修課”、更新行業前沿技術動態、借鑒同行的設計思路……一天的工作結束之后,張云軒又伏案學習起來。“新職業對個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須時刻‘充電’。”在他看來,不間斷學習,既是這一新職業的關鍵競爭力,也是其魅力所在。
虛擬偶像、電商主播、數字員工等融入更多行業場景
切換新賽道,步入新領域,張云軒看中的是我國數字人產業的蓬勃發展勢頭。
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小諍”上線新聞節目、虛擬員工“小浦”與客戶在線互動、數字人“蘇東坡”亮相北京圖書訂貨會……一段時間以來,數字人商業化應用探索步伐持續加快,一大批數字人入職不同工作“崗位”。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數字人產業規模預計將超過2700億元,虛擬偶像、電商主播、數字員工等多元類型數字人將在更多領域釋放價值。
“數字人應用的多元拓展,得益于我國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布局的加速成熟。”董桂官介紹,從技術看,包括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數字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從應用看,數字人產業應用領域加速從文娛行業向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拓展,不斷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產業鏈看,數字人產業鏈不斷完善,從技術研發、內容制作到平臺運營、應用推廣,我國已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數字人產業鏈。
作為連接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重要媒介,隨著產業熱度持續提升,不少人關心,未來虛擬人如何與更多行業場景深度融合,為人們帶來更沉浸的數字生活體驗?
“更開放的創作者生態、更豐富的用戶創造內容,將成為未來數字人產業的增量空間。”在PICO公司虛擬人設計團隊相關負責人田生彩看來,從“網紅”變“長紅”,虛擬人要想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充分釋放產業價值,需要在全民參與上著眼。為此,他們研發并上線了一套面向廣大用戶的虛擬人設計系統,通過持續迭代,為用戶設計形象提供更多自定義空間。
此外,高品質虛擬人的開發制作對終端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董桂官說,當前虛擬人仍以手機、智慧大屏等2D顯示設備為主要載體,由于虛擬人開發和制作成本較高,仍須在3D掃描儀、動作捕捉、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高端硬件設備發力,更好實現虛擬人的制作和展示。
“培育壯大新職業,能更好推動數字人產業加速進入大規模應用。”董桂官建議,通過建立相關專業培訓課程,培育更多虛擬人設計師等新職業人才,有效解決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缺口。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虛擬人的場景化應用有望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置身于數字浪潮中,張云軒看好自己的職業發展前景:“盡管目前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長遠看新職業大有可為。”(記者 韓鑫)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