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作賦能中國產業升級(主題)
在高質量發展和“雙碳”目標的驅動下,中國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轉型正在加速。
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施耐德電氣創新峰會上,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表示:“在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應用技術,尤其是數字化技術,提升全要素生產力,實現彎道超車,是當前每一個企業所面臨的挑戰,也蘊含著發展新機遇。”
【資料圖】
“當前可持續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轉型將從‘終端治理’為主轉向‘源頭治理’為主,這一轉變也將給企業帶來更多挑戰和機遇。”共同參會的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原常務副理事長、學術顧問周大地說。
在“雙轉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下,與會人員紛紛認為,這要求企業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技術、運營、制度管理、商業模式等各層面不斷推動創新,同時也需要生態伙伴協力而為,共促產業發展。
創新而為,加速轉型升級
會上,面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趨勢,管清友提出韌性、全生產要素、“雙碳”、數字化四大關鍵詞,并提出“三層變革”的建議:首先是戰略層面,要打造服務能力、數字化能力、制造能力,構建核心競爭力;其次是管理層面,要將傳統管理觀念轉為數字化管理、數字化營銷、數字化流程;最后是運營層面,要通過數字技術和服務提升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整體效率。“面對數字化浪潮,中國企業應積極構建互利共贏的生態圈,把握機遇爭取先機,加快轉型升級。”
在周大地看來,當前,中國綠色低碳轉型已進入新階段,而技術發展使轉型成為可能,將帶來新的增長動力。技術進步已催生出一批具有綠色低碳屬性的新領域和新產業,比如零能耗建筑、光儲直柔系統等,為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奠定了基礎。“不過對于多數企業來說,產業電氣化作為降碳的主要手段,仍是個長期的過程。現階段企業應從節能降耗開始,數字化是節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優化運營,提升整體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實現經濟收益。”
“數字化與綠色低碳的‘雙轉型’將推動中國產業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可持續。而數字化已成為低碳轉型的基礎和核心動力之一。”會上,施耐德電氣執行副總裁、中國及東亞區總裁尹正在分享施耐德電氣賦能中國產業加速“雙轉型”的經驗與洞察時表示,施耐德電氣以數字化技術助力工業、樓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等各個領域實現15%~30%的能耗節約,減少20%~90%的碳排放。
“除了技術優勢,我們還以‘中國中心’這一創新戰略作為推動‘雙轉型’的原動力。”尹正介紹,中國已成為施耐德電氣全球四大研發基地之一,在“中國中心”戰略下,施耐德電氣建立了創新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快車道”。近幾年施耐德電氣在中國的創新投資年平均增長率超過15%,不斷夯實技術創新實力。在供應鏈領域,施耐德電氣在自身邁向綠色低碳的同時,帶動上下游、推動全價值鏈的綠色轉型,“我們在中國的29家工廠和物流中心,有17家是‘零碳工廠’,15家是工信部認定的國家級‘綠色工廠’。相比2019年基線,中國供應鏈的整體能耗降低了13%,未來有望繼續降低。”
加強協作,助力生態共贏
數字化和綠色低碳融合為中國產業轉型帶來了新機遇。然而,轉型仍然面臨多重挑戰,亟須通過技術創新、行業創新及生態創新突破壁壘,推動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戰略與業務發展中國區負責人、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熊宜直言,在實踐中,大多數中小企業雖然意識到轉型的迫切性,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規劃不清、執行不力等問題。面對“雙轉型”的機遇與挑戰,企業除了需要在技術、運營、制度、商業模式等領域進行全面創新,也需要協作共贏。
香港置地數字科技總經理張喆也表示,低碳轉型既需要政策的支持、社會的認知提升,也需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產業伙伴的助力。
“無論是數字化轉型還是低碳轉型,單憑一家企業之力難以實現,都需要強大的生態力量支持。”尹正說,為此,施耐德電氣發起供應“零碳計劃”,目標是到2025年幫助全球前1000家供應商實現運營減碳50%,其中中國供應商210家。
尹正表示,施耐德電氣將繼續強化“中國中心”建設,積極攜手中國伙伴打造“數字化”與“可持續”兩大生態圈,包括系統集成商、云解決方案聯盟、設計院,以及與政府和其他企業共建的地方賦能中心等,為加速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貢獻更多力量。(記者 白舒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