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瘋傳的暑期帶娃“鄙視鏈”,一邊讓人感嘆暑假日趨昂貴,一邊也刺痛不少老母親的心。其實,不論哪種方式,核心都是為孩子賦能,更有自信和底氣面對未來。即使是帶娃出游,只要攻略做得好,也能讓孩子在玩的同時,做到心中有乾坤、胸中有丘壑。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相關資料圖)
文丨Momo老師編丨May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是對暑假的鄙視鏈:
一等暑假,是去英美名校參加游學夏令營;
二等暑假,是參加各種體育夏令營;
三等暑假,屬于各種暑假提升班;
而四等暑假,是國內熱門景區門口逛一逛……
現在的父母真不容易,費勁心思給孩子安排個暑假,還要被分為三六九等。娃們只有假期能出門走走,老父親老母親也是專門擠出時間作陪,算是一年中享受親子時光為數不多的機會。
曾經有一句流行語,叫做“下班后的時間決定人生高度”。那么,假期的利用,可以說決定了新學期的起點和態度。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就像教育專家楊東平教授提到的:“寒暑假有自己的功能,是為了在這段時間促進孩子的社會認知、自然認知和自我認知”。
暑假,讓孩子有了大把可以支配的自由時間,也就擁有了其他教育形式的可能性。
研學手冊在手,帶娃輕裝上陣
在悠長的暑假里,和其他媽媽一起,我也加入了督促孩子寫作業的大軍,然而這學路漫漫,學習計劃心比天高,執行起來千難萬險。
關于學習有很多定義,我比較喜歡的一個定義是,學習是改變長期記憶的過程。在平常的日常學習中,老師會安排多種評估對信息進行檢索和復現,促成長期記憶的形成。
然而,在這充滿誘惑的假期,堅持學習的難度系數和氣溫一樣節節攀升…
有一次刷朋友圈,我被一個媽媽為孩子設計的研學任務震撼到了:她帶孩子去西安和成都,精心設計的任務讓人眼前一亮。我當時想,這就是媽圈頂流的帶娃模式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旅”是旅行、外出,是從一地到另一地的行進; 而“游”則是游玩,觀光,娛樂,打卡等活動; “研”是思考和過程; “學”是目標和收獲。邊學邊玩,通過對于信息的檢索和復現,促進孩子的長期記憶(學習行為),這樣寓教于樂的帶娃方式不讓人神往嗎?
遙想當年青島之行,老母親心像一朵花,堅定不移秉持著“換個地方勤學樂學”的理念,往行李箱里裝滿了琴譜和英文繪本等暑假生活大禮包。
現實給予的暴擊就是兩娃主打一個原封不動,完璧歸趙,老母親怎么扛過去就怎么扛回來。今年果斷實行斷舍離,做好研學手冊,輕裝上陣。一冊在手,暢游山河!
暑假里帶娃回到了老家河北,沒想到家鄉高溫日數破記錄,我們開啟了“晝伏夜出”的生活。因此,孩子們在和我商量出游目的地時,第一條要求就是涼快,逃離炎夏。
于是我們一起看了一下全國氣溫圖,孩子們還沒有去過的東北便成為了首選。
在設計活動安排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看了一些視頻,比如B站上的《7分鐘暢游東北第一大城市沈陽》,哈爾濱的城市宣傳片,哈爾濱火車站宣傳片等。我們記錄下來了一些推薦的景點,然后再查找了網站上的評論。
中間也有一些小分歧,比如姐姐想去沈陽故宮,妹妹想去國家地理探險家中心,后來姐妹倆對比了一下兩個景點,重新讀了讀《故宮里的大怪獸》,還興致勃勃地閱讀了《守護盛京故宮的神獸們》的文章,最終還是選擇了沈陽故宮作為出行的必看景點。
這次出游研學之前,我總結經驗,做好三個方面的充分準備:
01
對目的地信息的查找
除了城市宣傳短片,我們還做了一些目的地信息查找的準備工作,了解相關知識。
孩子們可以通過一些繪本、地圖冊、一些網站以及APP,了解目的地的信息,包括地理信息,天氣情況、交通情況、飲食習慣、城市介紹等,這些信息也可以為下一步的個人物品準備打下基礎。
孩子特別喜歡“大中華尋寶”系列的書,可以深入地了解中華大地的人文和地理。出游前,姐姐還看了紀錄片《中國宮殿與傳說》(沈陽故宮篇),在游玩的時候,她對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特別感興趣,回上海后還做了傳統的冰點甜品。
我們還查了一些古代清宮避暑的趣味知識,這些消夏的物品和美食都體現了古人的巧思。這些目的地的知識在旅程開啟的那一刻,等待被激發、喚起,當然也可以被質疑,引發孩子的思考。
02
個人物品的準備
出發前,娃們需要完成了個人物品的準備。
在這之前,這項工作都是老母親全程代勞,先列出清單,再逐一整理打包、檢查,事無巨細。
今年,姐妹們先根據“醫藥箱、日用品、衣物、個人物品”這四個維度,去列自己需要的物品進行收納,老母親再去補充,效率就高了很多。
也許是整理東西加深了她們對物品的記憶力,增強了判斷力,在出行過程中,小家伙們反復數行李箱、書包個數,還在車站拾到了一個身份證并成功送到了列車員手中!
在酒店,姐姐破天荒開始洗衣服了,妹妹也會在出門前反復提醒我們“伸手要錢”(身份證、手機、鑰匙、錢包)。
邊玩邊學,老母親暗喜,孩子們的自理能力提升了,離躺平的日子指日可待。
03
安全知識儲備
除了目的地知識和生活物品的準備以外,生活常識和安全知識的準備也很重要。
這部分在孩子們的暑假生活中也都有體現,可以和孩子結合目的地設計一個旅行安全小攻略,比如說填寫下圖的表格。
還可以讓孩子在旅途中觀察禁止標志和警示標志,留意中英文的翻譯,在酒店還可以讓孩子觀察一下酒店的逃生通道。
當然,也可以設計一些開放的題目,讓孩子出題來考察大人,或者完成一次安全知識微采訪。
孩子們在旅行中成了小大人
帶上研學手冊,姐妹們在高鐵上一邊享受旅途中的風景,一邊填寫了準備篇的內容。
01
沈陽
旅途的第一站是沈陽,我們選擇了從沈陽北站坐地鐵去酒店。原本應該在青年公園站下車,沒想到過于自信的我卻記成了青年大街站,提前帶著一家老小就下車了。
地鐵車站外是大雨后泥濘的路面,還有面面相覷的我們。
我只好掏出手機重新查找最優路線,姐姐則在我身邊說:“媽媽,別急,我和你一起看吧。”所幸這兩個地鐵站相隔并不遠,我們決定步行前往,看我推著行李,背著書包,姐姐主動拿起了手機,還看著導航指揮我們前進。
這一刻,我仿佛覺得眼前的這個小孩兒突然長大了。
02
哈爾濱
等到了第二個城市哈爾濱,再坐上地鐵去酒店,姐姐在我身邊悄悄說:“媽媽,細心點,你不會再坐錯站了吧?”嗯,還好沒有。
姐姐打開旅行計劃,開始核對站名。我也突然想到了某一年IGCSE中文第一語言測評的題目就是《坐錯了站》,生活中的小意外還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呢。
在哈爾濱,我們去了太陽島游玩。沒想到島如其名,當天太陽很大,姐姐有點曬中暑了。幼兒園的妹妹則把自己的兒童車讓出來,自己全程步行完成了研學任務,還說:“今天,讓我來照顧姐姐!”
看著這個每天和姐姐爆發戰爭的小不點兒,我也突然間覺得孩子們成長了。
太陽島歸來的第二天,我們本來計劃去東北虎林園的,但考慮到姐姐身體不適,保險起見還是改在酒店附近玩。
等姐姐身體好轉之后,她也沒有像往常那樣抱怨天氣熱曬中暑之類的,高高興興地和我一起逛了猶太歷史文化博物館,我們還聊了聊移民的話題,在手冊上增加了一個新內容。
回到最初的話題,暑假親子游,除了消遣消費,曬一下酒店房間,景點門口打卡也是培養孩子獨立人格發展的最好契機,成長型思維生根發芽的沃土。
旅途中的一些小插曲,為孩子們帶來了異于日常生活的體驗。也許是對失誤的包容,對同伴的支持,還有對變化的適應力,這些都是寶貴的人生體驗。
為了讓旅行變成更有含金量的深度游,我在研學手冊里設計了一些小任務。比如,
采訪一位當地人;
打卡并畫下哈利波特同款車站;
在太陽島上找到幾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歷史傳說;
設計東北虎海報.....
面對這些小任務,孩子們覺得旅途充滿了新奇和冒險,興致勃勃地完成了研學任務。
在太陽島上,孩子們認真地詢問起花草樹木的名稱,如果媽媽也不知道的就主動用兒童手表掃一掃,查找一下。她們開始關注到花朵有單瓣的,重瓣的,還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香氣。
孩子們注意到奔跑的小松鼠,還有呆萌的小鹿以及嘰嘰喳喳的麻雀,這一切都讓我想到了姐姐即將要學的一篇課文的內容:
“高遠的天空,廣闊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飛鳥,水里的蝦蟹游魚,地上的走獸昆蟲、花草樹木......世界萬物,不僅好玩,還讓人沉思和遐想。”(《讀不完的大書》三年級上冊 語文課本)
這種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是否會為孩子的未來學習儲備一些記憶呢?
在研學過程中,孩子會更加有意識地去觀察周圍的環境,問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思考,這些看得到,聽到的,嗅得到的記憶將會陪伴孩子們開始新的知識之旅。
回來后的反思:
認真準備,佛系出游
朋友說,她帶兒子旅游一周后回來整整躺了一天。當我帶孩子們旅游歸來,也深有同感。
最近新聞里也在說吳京謝楠帶娃旅游也扛不住,“吳京打采”了。是的,帶孩子累,帶孩子旅游更累,帶孩子親子研學累上加累。
說實話,這個研學手冊也的確花了老母親不少時間做功課,孩子也算沒辜負老母親的熱情完成了這份手冊,她們說這種形式還算不錯的。
我覺得以后還可以發揮孩子的主動性:
優化版本
從媽媽布置研學任務到親子共同探索研學任務,可以設計一些跨學科的項目學習,在題目上設計更加多元一些;
也可利用人工智能資源讓孩子查找出游地信息,在當地還可以根據情況修訂出行計劃;
當然晚上如果有精力還可以繪制一些出游海報,寫一些旅游日記,如果實在太累也可以通過微視頻等方式記錄出游過程。
返程之后,也要把所有的材料整理一下,可以做一次家庭出游小匯報,為整個研學過程畫上圓滿句號。
當然,還有個出游小貼士。那就是家長們要調整預期。雖然精心設計了規劃,制定了研學手冊,但真正出游時還是要佛系。
帶孩子本來就累人,旅游奔波,四處人從眾,高溫之下自然是累上加累。如果我們有過高的預期,就更容易感覺累,旅游不值得。還不如降低預期,認真準備,佛系出游。
既然是帶孩子出門,就多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放慢節奏,不追求打卡多少網紅景點,不追求孩子學多少,掌握多少,重要的還是參與的過程。
和疲憊的家長不同,與大多數神獸類似,我們家孩子旅游回來的反饋是:“媽媽,下一次咱們去哪兒?”
還沒等我把行李箱的物品收拾好,兩個娃已經開始在地圖上找新的旅行目的地了。這次研學歸來,孩子們的性格好像更外向了一些,敢于體驗嘗試不同的事物了。
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曾指出:“你必須超脫常規,結識新人,探索新觀念,嘗試陌生的路徑。”在某種意義上,自我成長所包括的風險,就是進入陌生領域和未知地帶,在那里,語言不通,習慣不同,而你必須依靠自身。
不過我最喜歡一個好友的觀點:“帶娃旅行也是希望孩子能夠自立,為了將來能夠得體地退出。”
親子研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孩子們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學習自我管理的能力,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時儲備了美好和快樂,應對了風險和變化,這些都是日后他們獨立面對未來挑戰的動力。
Momo老師貼心地分享了她的出游手冊,想要閱讀借鑒或是下載使用的讀者,可以。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