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中國證券報》10日刊發文章《老國企煥發新活力 改革澆灌“科技之花”》。文章稱,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來到本鋼南芬露天礦、中國海油秦皇島32-6智能油田、國家電投河南電力有限公司沁陽發電分公司,見證了老國企通過改革創新正煥發出新活力,綻放“科技之花”。
露天礦山 釋放重組紅利
占地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采場空間南北長3500余米,東西寬1750米,高差600米……從山間俯瞰,位于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的南芬露天礦氣勢磅礴,這里不僅是亞洲最大的單體鐵礦,也是本鋼集團主要的原料基地,其出產的鐵礦石因低磷低硫的獨特稟賦,被稱為“人參鐵”。
(資料圖)
南芬露天礦儲量巨大,能有效對沖國際鐵礦價格波動,是提升鞍鋼、本鋼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保障。“礦山現保有儲量約10億噸,其中露天開采儲量2.3億噸,可開采至2037年。2037年轉入地下開采后,還有近8億噸儲量。目前本鋼51%以上的鐵礦石出自這里。”南芬露天礦礦長李彬介紹。
在經過數道工序后,“人參鐵”變成汽車用鋼和家電用鋼。走進本鋼板材第三冷軋廠,一條條生產線正井然有序地運作,工人們在集控室對生產進行遠程管控。該廠區能夠提供國內最寬幅、最高強度汽車用冷軋板和最高強度汽車用熱鍍鋅板。
2021年,鞍鋼本鋼重組完成,本鋼成為鞍鋼集團控股子企業。如今邁入重組后的第三個年頭,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看業績,2022年本鋼集團完成利潤總額10.2億元,實現凈利潤4.89億元。今年一季度,生產經營實現“開門紅”,四大類7項指標(利潤總額、鐵精礦、生鐵、粗鋼、商品材、投資計劃完成率、可比價產值)均完成進度計劃。
看生產效率,如今本鋼板材冷軋總廠明星產線產能利用率達105%-125%,汽車板產能提升27%,外板合格率提高19.60%。歷史上首次躋身國際一流汽車(奔馳)生產供貨商平臺,冷軋抗氧化免涂層熱壓成型鋼新產品試制成功,填補世界空白。
看活力,“三項制度改革給了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職工更大平臺。”本鋼板材熱連軋廠三熱軋生產作業區一級技師郭鵬說,“比如,我徒弟是集團技術比武狀元,通過此次三項制度改革競聘到技術管理崗位,可以更好發揮他的長處。”
“一子落,全盤活。”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維以此形容鞍本重組后本鋼集團的變革。楊維說,鞍本重組成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經典案例,不僅重塑了我國鋼鐵行業產業格局,而且涉及央企重組地方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東北振興等重大改革實踐,探索出一條我國特大型國有鋼鐵企業重組改革新路徑,本鋼也因此徹底擺脫持續多年的被動局面,真正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海上油田 推進智能化改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廣闊的渤海不僅征服了文人墨客,還蘊藏了無窮的能源寶藏。
中國證券報記者搭乘直升機,從天津塘沽機場出發,經過40分鐘飛行,海上油氣平臺便開始映入眼簾。在碧波萬頃的渤海灣上,油氣平臺的黃色鋼鐵架構非常顯眼。
(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八腿十二樁的“海上鋼鐵城”———秦皇島32-6CEPI平臺足足有兩個足球場大小,主要功能是處理從海底開采出來的原油,處理后的原油最終輸送至渤海世紀號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進一步處理。
據秦皇島32-6CEPI平臺總監孫昊介紹,秦皇島32-6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是海上首個儲量超億噸的復雜河流相稠油油田,含油面積41.27平方公里,總儲量2.08億噸,下設CEPI、CEPJ及渤海世紀號三個管理中心,油田自2001年投產以來,連續22年穩產原油超150萬噸以上。2023年油田產量目標為201萬噸。
智能化改造讓擁有20多年開采歷史的老油田煥發新生機。2021年10月,我國首個海上智能油田建設項目———秦皇島32-6智能油田(一期)項目全面建成投用。平臺有400多個智能攝像頭,26000多個數據采集點,24小時實時獲取生產數據,每秒采集量多達10萬余條,年數據量高達6TB。這些實時生產數據匯總形成大數據湖,實現預警診斷、主動優化和輔助決策等智能化管理。
除此之外,無人機和巡檢機器人在油田日常工作中得到普遍應用。在秦皇島32-6CEPI平臺主配電間,巡檢機器人能完成自動識別配電盤儀表狀態、實時采集局部放電信息、監測有毒有害氣體等工作。
海上石油勘探開發生產技術日臻成熟,離不開改革帶來的澎湃動力。中國海油黨組宣傳部副部長林建功介紹,中國海油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共130項舉措,涉及10個部分、45條具體任務和72項具體措施。截至2022年10月底,所有改革任務全部完成。
增儲上產這一中心任務有望取得新成效。據中國海油天津分公司有關負責人預計,2023年全年原油產量3340萬噸,繼續保持年增產5%良好勢頭,力爭再發現1個億噸級油田。
火電機組 向改革要動力
長226米、寬219米,為增加儲煤量而采用單拱設計,沁陽發電分公司煤場內“黑色黃金”堆成數座小山,存煤量近38萬噸,接近滿倉,為接下來迎峰度夏做足準備。
2015年,沁陽發電分公司2×100萬千瓦機組工程由國家電投河南公司投資建設,是河南省和國家電投“十三五”重點火電建設項目。但2021年沁陽發電分公司在投運后的第一個完整經營年度就虧損4.4億元,2022年又虧損2.08億元。
機制不靈活、分配欠合理、老職工不滿意、年輕人沒激情……和多數傳統電力企業一樣,暮氣沉沉的企業亟待增活力、提效率。
改革猶如催化劑激活了企業發展新動能。一方面,在組織機構改革方面,企業管理“瘦身健體”增效能。“沁陽發電分公司實施組織機構瘦身,壓減合并3個部門;實施中層干部瘦身,精簡9人;實施管理人員瘦身,11名管理人員主動申請前往一線生產崗位。”沁陽發電分公司總經理喬永生說。
另一方面,發力薪酬制度改革,拉開收入差距。“沁陽發電分公司建立健全企業利潤與收入聯動、差異化分配、績效包干和即時激勵機制。改革后,同崗位收入差距達1.5倍,不同崗位收入最高差距達8倍。”喬永生介紹。
同時,積極推進降本增效,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例如,沁陽發電汽輪機、發電機殼體均為特殊金屬材質,需要專業防腐工藝,歷年來在防腐這項工作上支出較大。為節約生產成本,公司汽機班組自主學習汽輪機、發電機表面防腐工藝,反復實驗摸索油漆配比,僅花費2萬元就完成發電機刷漆,工作效果達到專業隊伍標準,壓降成本近3萬元,公司按照增利金額的40%進行了獎勵。
此外,加快智能化轉型也是提升效率重要一環。在智能化驗室,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搖勻、開瓶、取樣、稱量、裝樣等操作。沁陽發電分公司燃料質檢部智能管控專工張嚴介紹,機器人化驗可代替人員完成發熱量、水灰、揮發分、全硫、元素分析等分析項目,每8小時可完成30對煤樣的化驗任務,是人工化驗效率的2倍以上。
一系列改革為企業帶來發展紅利。今年1-4月,沁陽分公司累計盈利3638萬元,同比減虧1.04億元,創三年來同期盈利最高紀錄。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