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貨幣政策如何走?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搞好跨周期調節。專家認為,這總體凸顯出貨幣金融工作穩節奏、穩預期、穩物價的政策要求。
《報告》顯示,當前我國經濟沒有出現通縮。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條件合理適度,居民預期穩定,不存在長期通縮或通脹的基礎。我國一方面扎實做好疫情防控下的保就業、保主體、保民生工作,穩住社會生產力,確保經濟循環基本暢通,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為物價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通脹水平有所回落。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1%,漲幅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有市場人士擔憂,這是否表明我國經濟活動偏冷,甚至可能陷入通縮?
《報告》顯示,通縮主要指價格持續負增長,貨幣供應量也具有下降趨勢,且通常伴隨經濟衰退。我國物價仍在溫和上漲,特別是核心CPI同比穩定在0.7%左右,M2和社融增長相對較快,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不符合通縮的特征。
對于物價漲幅階段性回落的原因,《報告》指出,主要與供需恢復時間差和基數效應有關。實體經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本身有個過程,加之居民超額儲蓄向消費的轉化受收入分配分化、收入預期不穩等制約,特別是汽車、家裝等大宗消費需求偏弱。近期居民出現提前還貸現象,也一定程度影響當期消費。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表示,《報告》首次提出“關注物價走勢邊際變化,引導穩定社會預期”,說明央行更加重視當前物價問題。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物價表現為基數拖累下的結構性下行而非全面下行,今后的物價下行不具備持續性,5月CPI預計開啟上行,PPI下行也已接近尾聲。《報告》還提到要“支持構建糧食、能源等保供穩價體制機制”,由此前的保供穩價要求提升到建立體制機制層面,說明中央對物價的高度重視,未來可能會在體制機制方面做一些調整。
“近兩個月CPI下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應客觀看待。”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一是高基數效應。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國際能源和糧食價格在去年同期短時間內大幅上漲,高基數效應使得近期能源、糧食分項持續拖累CPI水平。二是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非對稱性復蘇。中國作為制造大國,疫情后生產端的恢復要快于需求,表現為產出的增長領先于價格上行。近期,CPI分項中和線下活動有關的分項上漲明顯,預示著總需求,尤其是服務業需求開始復蘇。三是核心CPI保持穩定。核心CPI是剔除了易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成分后的消費價格,一般情況下更能反映長期穩定的消費需求變化。4月核心CPI同比上漲0.7%,環比由持平轉為上漲0.1%,表明需求已有改善。四是政策傳導需要一個過程。去年以來出臺了一攬子穩經濟的政策措施,但投資擴張向最終消費的傳導需要一段時間。三年疫情期間,居民收入普遍受到影響,也存在一個“補”儲蓄的過程。數據顯示,去年的支持性工具已逐步在今年的一季度形成實物工作量,預計后續將進一步提升居民部門的收入和消費。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曾多次出現CPI階段性下行現象,均未明顯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總體走勢。總的看,若經濟保持正常增長態勢,CPI階段性回落的影響不宜夸大。今年5月至7月CPI還將階段性保持低位,但隨著基數降低,特別是政策效應將進一步顯現,市場機制發揮充分作用,經濟內生動力也在增強,供需缺口有望趨于彌合,預計下半年CPI中樞可能溫和抬升,年末可能回升至近年均值水平附近。
《報告》顯示,下階段,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提升支持實體經濟的質效,加強與財政政策等協調配合,形成擴大需求的合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好轉,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經濟日報記者 姚進)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