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四川在線記者 張斌
“水有點多了,俗話說‘干長根,濕長苗’,苗長了不利于機插,得排出一部分水。”4月17日,南充市高坪區東觀鎮靈觀音村,站在山腰一小片育秧田里,區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尹懷中正對種植大戶盛學全進行技術指導。
原來,基地的水稻正處于秧田管理期,擔心稻芽怕冷,盛學全采取了淹水保溫法。“農技人員每周都來,糾正得很及時。”盛學全揭開薄膜,一指多高的水稻苗展露出嫩葉,部分已經有了拔節生長的勢頭。
靈觀音村是嘉陵江左岸的一級干流酉溪河的源頭村之一,也是知名農產品品牌——黃溪貢米的核心產區。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關鍵節點。站在靈觀音村視野開闊處放眼望去:這里山環水抱,處處茂林修竹,山腰上的一片片水田已經整理妥當。再過幾天,就到了黃溪貢米的插秧季。
近年來,南充市高坪區因地制宜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種植,黃溪貢米這個老品牌蹚出了一條新路。
老品牌
售價能達到普通大米的5倍左右,但曾經面臨“誰來種”的難題
“溪黃泥褐谷品稀,稻田千年變不清,黃溪自古產貢米,唯有皇家獨享用。”這是記者采訪時,在當地聽到的一支流傳廣泛的歌謠。
相傳在清代,地方官吏敬獻黃溪大米給乾隆,乾隆食后,頓感其他“貢米”遜色三分,當即將其定為朝廷貢米。久而久之,當地群眾便將黃溪大米稱作黃溪貢米。
在尹懷中眼里,黃溪貢米讓其他“貢米”遜色三分的秘密,就藏在產地獨特的環境里。“這邊土壤富含硒、鐵等微量元素,水田常年呈乳白色,加之海拔較高、氣溫偏低,水稻早栽晚熟,生長周期長,因此米質是口感更香甜,更有彈性。”據了解,當前黃溪貢米每斤的市價能達到普通大米的5倍左右。
村民捧出黃溪貢米。劉維 攝
“前幾年其實并不理想,辛苦一年賺不了幾個錢。”靈觀音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應福坦言,在沒有引進業主之前,黃溪貢米遇到至少以下幾點困難——
人多地少。靈觀音村地處海拔600米的白巖山片區,3000多畝土地均是受保護的林地。全村總人口接近2500人,可耕地面積2000多畝,平均到每個人頭上還不到1畝。
商品化低。村民生產的黃溪貢米多留為自家口糧或者分贈親友。即使有零星出售,也因缺乏統一包裝、統一品牌,賣不上價。
一度,隨著靈觀音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黃溪貢米“誰來種”成了頭號難題。“村里的常住村民不到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老弱病殘為主,好些地都撂荒了。”李應福說。
新思路
種植大戶撬動,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
出路何在?東觀鎮決定將引進種植大戶作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2020年底,南充盛世山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盛學全作為種植大戶被引進到東觀鎮。當年,盛學全就在東觀鎮靈觀音村等村流轉水田1300畝,采取“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種植發展黃溪貢米。
初次種植盛學全便嘗到了甜頭。他表示,由于黃溪貢米聲名在外,“往往還不等上市,就已經訂購一空。”
為了進一步突出品質,以及與其他大米的差異,去年盛學全優化種植思路,將流轉水田進行細致劃分:以靈觀音村為核心種植區,種植300多畝;以東觀鎮響水灘村等村為示范種植區,種植3000多畝。“核心區1斤貢米最高可以賣到近20元,總產值接近500萬元。”盛學全說。
今年3月,盛學全再次通過道路拓寬、土地調形,對靈觀音村100多畝撂荒地進行適糧化改造。在原有流轉地的基礎上,再增加100畝的種植面積。
為了防止山頂極端天氣影響育秧質量,近期,盛學全還將絕大部分秧苗搬到了臨近的育秧基地,進行智能化工廠育秧。“不僅提升了發芽率,育秧時間也由40天縮短至25天,更加高效。”
東觀鎮鎮長朱磊介紹,種植大戶對流轉的水稻田統一改造、統一供種、統一防蟲、統一收購、統一銷售,“不僅土地撂荒的問題得到很好解決,綜合效益也上去了。”
感受最深刻的要數靈觀音村群眾。“土地流轉給公司,自己在公司打工,一年收入比自家種地劃算得多。”東觀鎮靈觀音村村民王權說。
強保障
農技專家常態化開展技術指導
采訪當天,盛學全手頭一直攥著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是高坪區農業農村局駐村隊員剛發的有機稻米生產指導手冊。
為方便在核心區開展科研指導,南充市高坪區還派出4名農業技術口干部長駐靈觀音村。同時,高坪區農業農村局還派出4名干部在幾個示范種植區開展常態化技術指導。
“核心區一定要用有機肥,保障品質。”拿到小冊子,幾名農技干部還反復叮囑盛學全。為保證黃溪貢米品質,日前,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盛學全進一步優化了沼液、菜枯等有機肥育苗技術,“就等著下田插秧,到時候全部能派上用場。”
山明水秀的酉溪河。劉維 攝
雖說地處酉溪河源頭,但是黃溪貢米最佳的生長環境,卻在海拔近600米的淺丘頂部,水源補給自然成了制約農業生產的“老大難”。“去年,受持續性高溫極端天氣影響,黃溪貢米不同程度減產。”盛學全說。
未雨綢繆。今年4月初,靈觀音村的27口堰塘已在當地干部的帶領下一一得到了修繕。
就在采訪即將結束時,北京一家有機生活館打來電話,與盛學全確定了3萬斤黃溪貢米采購的訂單。“后期,從選種育秧到田間管理再到包裝銷售,我們都將全程指導。”高坪區農業農村局駐靈觀音村駐村隊長秦少笠作出承諾。
記者手記
主動作為求突破
好資源卻有諸多限制,靈觀音村頗具代表性。獨特的生長環境既帶來貢米獨特的口感,也帶來長期受干旱影響的困擾;植被茂盛既給了貢米最佳的生長環境,也使得拓展耕地資源受限。
俗話講“觀念不變,原地打轉”。在靈觀音村采訪,記者感受最深的是“要充分發揮主動能動性”。東觀鎮黨委政府將引進業主作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生產要素組織產生新質變,逐步破解了黃溪貢米沒人種、賣不上價的難題。
新想法還在涌現。采訪當天,業主和當地干部提及未來要實現農旅聯合打造的暢想,可是苦于沒有大項目支撐,資金短缺。“等不起、慢不得,必須迎難而上做。”東觀鎮鎮長朱磊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僅要在思想上有大突破、大轉變,在行動上也要先一步、快一拍。當前,當地干部與靈觀音村駐村技術人員正攜手開展調研,尋找對接立項契機。
同時,基礎設施也在同步改善。當前,川東北旱區的“解渴工程”——亭子口灌區一期工程東觀鎮段正進入建設高峰期。未來,靈觀音村的農業基礎設施將更完善,黃溪貢米的發展路子定將越走越寬。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