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支畫筆,描繪廣西農村新風,記錄鄉村生活的變遷。他創作的一幅幅作品,寫滿廣西地域人文風情的生活意趣。
他叫尚新周,是廣西藝術學院一名青年教師,曾經擔任廣西德保縣東凌鎮多脈村駐村黨組織第一書記。
尚新周與自己的作品合影
(資料圖片)
如今,尚新周在學校專心教學,同時也在不間斷地用丹青描繪廣西熱土,用文字抒發內心情感,因為這片土地讓他安家立業,尋到值得不斷為之謳歌的表達主題,以此夢穩心安。
改變命運的迷茫經歷
1982年,尚新周出生在河南省內黃縣高堤鄉小劉村,父母都是農民。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有一種不怕困難的勁頭。他從小就對寫寫畫畫情有獨鐘。四五歲時,他會在墻上涂鴉,放羊放牛時,用樹枝在沙地上畫畫。六歲時,他第一次看到爺爺帶回家的毛筆,異常興奮,費力搬來凳子站上去從墻縫里偷偷抽出來把玩,沒有墨汁,就找來媽媽染布用的顏料,沖了水,蘸飽了到處去寫、到處去畫。后來,他考上高中,才遇到自己的繪畫啟蒙老師,開始學習繪畫。2002年順利考上河南師范大學,成為該校第一屆繪畫專業學生。畢業后到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學當了美術老師。
然而,在尚新周看似順風順水的經歷中,他卻有過幾次強烈的迷茫感。
初中時,尚新周因家庭變故,輟學回到家干農活。想著人生可能就這樣了,像父輩一樣,耕種家里的5畝薄田。有人來尋他的初中課本,他就一股腦兒把課本全借了出去。他回憶道:“當時我整個人都是蒙的。”他干活間隙每次看天,都覺得天很高,讓他對自己的未來感到很迷茫。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內心是想走出去的。
不久,尚新周離開村子去市里打工。他在一個建筑工地做鋼筋工、水泥工,干了很多雜活。那時候的生活非常單調,陪伴他的只有從地攤淘來的兩本“大部頭”,一本是《莫泊桑文集》,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常常在大伙休息的時候,躲在一個角落,反復咀嚼文字。這兩本書好像在他心靈上捅開了一個窗戶,讓他有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夢想。“那時,看著與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從我身邊一閃而過,我會覺得自己與這里的生活格格不入。”
于是,尚新周鼓足勇氣復學了。在大學畢業之后,他又有了次迷茫。那個時候在別人眼里,他找到了一份算是很不錯的工作:在一所高中做老師,相當安穩。第一年,他很開心,遇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一起談天論地,周末還可以去登山。不久后,身邊的人一個個都結婚了,小伙伴們開始躬耕小家庭,一起聚會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他開始考慮成家的問題,但一次次的相親讓他覺得很無聊,一成不變的生活節奏是他想要的嗎?他陷入苦思。當學校領導找他談是不是可以放棄美術,代語文或歷史課的時候,他毅然決定辭職去考研。
提到考研的緣由,尚新周說:“當最迷茫的時候,我從河南一路向西,經山西、陜西,到了甘肅,去了青海,走了一大圈,直到看到敦煌壁畫,忽然之間就喚起了關于文化藝術的使命感。于是我更加堅定了考研和走出去的決心,找到可以不斷充實自己、安放自己內心的歸處。”
一個外鄉人的新世界
2008年,尚新周考入廣西藝術學院,201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從此,他與八桂大地開始了越來越緊密的牽連。
作為一個外鄉人來到廣西南寧,在尚新周身上,自然也發生過南北差異上的一些趣事。第一次去飯堂打飯,他扯著嗓門用一口純正的北方普通話喊:“來半斤米,三個菜!”阿姨一臉茫然,冷冷地說:“沒米賣。”尚新周指著她身后的那一大桶米飯問道:“這不就是米嗎?”阿姨回道:“這是飯,不是米。關鍵是半斤以前沒有打過,也不知該怎么打。”后來打了兩份,一份二兩,一份三兩。
第一次喝涼茶也讓他印象深刻。一杯苦茶,足足讓尚新周喝了2個小時,結果才下去2厘米。“這味道太苦了,根本喝不下去。”但隨著時間長了,不知不覺就習慣了。現在只要一上火,他就會很自然地買一杯涼茶,還點最苦的那種,憋住氣一口喝進肚子里。
還有剛來的時候,他最受不了南寧到處彌漫的老友粉中的酸筍味,可是現在他一提到老友粉,滿眼放光,會數出來哪家做的味道正,哪家配菜新鮮。他說,真正融入南寧,是從這些味道開始的。
下鄉扶貧的難忘時光
如果說讓尚新周真正和廣西人民血脈相連的契機,不得不提起2015年下鄉扶貧的經歷。當初組織找他談話,他毫不猶豫地投入廣西熱火朝天的脫貧攻堅戰中。盡管他是農民出身,但廣西與河南終究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差異,他必須要從新開始,從“哏嘍”開始,跟當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才能夠真正地深入群眾,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人。
德保縣東凌鎮多脈村被尚新周稱為自己的第二個故鄉,他還專門刻了一枚印章,叫“脈動我心”。但是這個地方交通閉塞、貧困落后,藏在大山深處,地形復雜,地貌崎嶇,他是第一個來到村里駐村工作的第一書記。因此,尚新周初來之時,當地老百姓對他并不是很信任。即使現在,他猶記得剛到多脈村時,對陌生環境的不安和害怕。為了做好扶貧工作,讓大家認識自己,尚新周把自己的聯系方式和照片貼在每家每戶的門上。由于村民住得比較分散,他花了一周時間才貼完。
在多脈村扶貧的時候,尚新周依然沒有忘記提起畫筆記錄下生活的點滴。從他一開始見到的蜿蜒山路、矮小屋舍以及當地村民的艱苦生活,再到多脈村的道路、飲水、住房、看病、當地各種特色產業,他都一筆一畫地讓這些新面貌呈現在畫本上。
尚新周還想盡辦法為多脈村的道路安裝路燈。為了讓村民生活更加方便,他組織了一個“微拍賣畫”活動,籌集了三四萬元資金,于是亮化工程就這樣開展了。太陽能路燈白天儲能晚上亮燈,既省電又節能。村民都說,現在村里通了水泥路,建起了新房,安裝路燈后,晚上變得更熱鬧了。尚書記來了后,不僅村民的娛樂文化生活愈發豐富,村里還開展了“豐收節”和“敬老節”活動,凝聚人心,關愛老人,大家特別開心。
為了發展當地的特色產業,尚新周還策劃了“多脈村家庭種養特色農產品進校園”活動。尚新周將土貨帶到廣西藝術學院銷售,受到學校員工的熱烈歡迎,當天全部一掃而空,銷售金額達6萬余元,讓多脈村找到了能夠因地制宜發展的特色路。
一片有歸屬感的土地
此后,尚新周對多脈村的情感愈來愈深,而他也得到當地村民的信任,直到現在他已經離開多脈村5年了,但依然與村民有著緊密的聯系。
駐村期間,有一次,尚新周在去東凌鎮的路途中,摩托車突然壞了,一個人在路邊徘徊。一輛汽車從他身邊呼嘯而過,開了十幾米后,卻又掉頭回來,親切地問他:“尚書記要去哪里?”他看來人并不熟悉,隨口答道:“去鎮上。”鄉親非常熱情地說:“尚書記,我載你去吧。”于是,這輛原本要去德保縣城的車,直接掉轉方向,帶著尚新周去了東凌鎮。
卸任后,有一次回德保,尚新周和朋友在河邊大排檔喝酒,老板提了一箱酒過來,拍拍他的肩膀,說請他喝酒,感謝他為德保做出的努力。攀談間才知道該老板還收藏過尚新周的畫,對他十分推崇。尚新周很感慨。盡管在多脈村有很多年輕人平時在外務工,彼此之間都不認識,但每當逢年過節回家時,看到自己家鄉建設得那么好,都很感激尚新周書記,每次村里有人到南寧,都會找他聚聚,給他帶來土雞和臘肉。脫貧攻堅的經歷,讓尚新周與群眾心心相系、血脈相連。在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他在多脈村找到了自己藝術理想和創作的情感源泉,有了真正的歸屬感。回到單位工作后,尚新周舉辦了“畫說扶貧:新周的駐村故事”主題畫展,兩年后,撰寫和出版了《駐村畫記》。
在廣西生活十余年,尚新周早已在這片土地扎了根,將這個地方的性情和感情都烙印在自己的骨血里。他說,在廣西生根發芽,不僅是因為在這里成了家,更是因為自己未來追求的事業和研究方向都將圍繞這片土地和人民。從“畫說扶貧”“歌說扶貧”到“書說扶貧”,他不斷用自己的方式歌詠和抒發自己的情懷。“我要繼續用畫筆畫好廣西的風土人情,講好廣西的新時代故事。”尚新周如是說。
(來源:南寧云—南寧晚報 記者 李宗文 實習生 何岸霖 文/圖)
編輯:韋瑋
責任編輯:唐秋艷
值班編審:湯潔葵
(作者:李宗文 何岸霖)
相關閱讀
履新記⑧丨蘇海珍:深耕邊疆文化 守護民族根脈 南寧市未來一周基本無降雨 平均氣溫偏高以多云天氣為主 3月氣溫平均偏高 南寧上半月較干下半月降水增多 厚冬衣別著急收 23日—24日將有冷空氣影響廣西 廣西好名片接力曬③丨進度條已更新!解鎖更多“好名片”,快跟上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