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出土于金沙遺址的十節玉琮,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它以青玉為材質,通體瑩潤。器表有因鈣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現象,白化的紋理多沿玉石礦料原有自然裂紋擴散。器表還有條狀的淺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狀沁斑。
玉琮這種器型產生于良渚,這是目前考古界基本的共識。金沙出土的這件十節玉琮,全器刻有四十個簡化人面紋和一個人形符號,從形制、紋飾、琢刻工藝上看,屬于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風格。
金沙與良渚,空間關系上是“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時間關系上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良渚玉琮是如何輾轉到達金沙的?金沙玉琮與良渚玉琮有怎樣的異同?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問題。
比如,當我們從俯視的角度看良渚玉琮時,會發現出土于良渚當地的玉琮環繞圓形射孔的都是四道有弧度的凸邊,而從正面看又有上大下小的外形特征。而金沙出土的十節玉琮為長方柱體,外方內圓,外觀上大下小,中間貫穿一孔,上下均出射。這是一種參觀者不易察覺的變化,但這種變化背后所傳遞出的信息,或許能成為我們理解久遠文明對話的窗口。
四川在線記者 成博
海報設計 張珍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