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市”上,向日葵、劍蘭、康乃馨等花卉一字排開,家長帶著孩子興奮地挑選著喜愛的鮮花;揮春“檔口”里,書法老師揮毫寫就的“福”字墨跡未干,一旁的孩子也在歪歪扭扭地學寫“福”字,臉上笑意盈盈。
1月25日,在農歷新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兒童腫瘤科和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攜手,在該院住院病區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新年游園會”。小患兒可以和家長一起“行花街”“寫揮春”,感受廣東春節的喜慶與歡樂。
病房里的年味
“在廣州,新年一定要‘行花街’。花街里的每一種花,都有著美好的寓意。”游園活動開始前,來自廣東美術館的志愿老師用館藏作品《花市燈如晝》,向小患兒介紹廣東的新春風俗。
隨后,另一位志愿老師用生動的描述,教孩子們寫“福”字:“這個字是左右結構:左邊像是一個人,有頭和肩膀,還有四肢;右邊有房子、有口、有田地,組合起來這就是‘福’。”
老師的講解結束后,病房里的微型迎春“花市”就正式“開檔”了。在鮮花的映襯下,大人小孩盡歡顏,現場氣氛逐漸熱烈起來。在揮春“檔口”,一位媽媽抱著2歲多的患兒,拿到了志愿老師為她寫的一幅“平安喜樂”。她開心地把這個祝福掛在了孩子的輸液架上。
拿著剛剛寫好的“福”字,10歲的患者小飛魚(化名)嘴角上揚:“很開心,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他的媽媽捧著孩子挑選的鮮花,露出了笑容:“很久沒見兒子這么開心了,感謝醫院舉辦的這次活動,很用心。”
在活動現場,除了志愿老師,還有一群穿著紅色圍裙的“醫二代”小志愿者在人群中穿梭。他們都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醫務人員的孩子。在活動開始前,他們跟著護士一起到病房里給小患兒派送活動“邀請函”。在活動開始后,他們或加入“檔口”成為小助手,或陪同患兒一起參與活動。
10歲的李樂涵是一名“醫二代”志愿者,她給小患兒送“福”字,在“花市”幫忙派發鮮花,忙得不亦樂乎。她說:“我希望他們快快好起來,早日出院。”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兒童腫瘤科護士長蔡瑞卿介紹,病區里的孩子來自全國各地,放化療后他們的抵抗力較低,加上疫情防控的要求,他們無法出門感受廣東的新年。因此,“菁菁校園·中腫病房學校”和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共同策劃了這次藝術主題活動,將廣東逛花市、迎春送福的民俗活動帶進病房,讓不能回家過年的孩子們也能感受新年氣氛。
“病房學校”助力患兒回歸校園
“我最大的遺憾,是孩子年齡太小,沒能上一天學就這么離開了。”幾年前,一位小患兒家長的一句話,觸動了蔡瑞卿的心。兒童腫瘤科病房里的孩子年齡不一,但在住院期間,不少孩子仍然堅持讀書,希望出院后能夠趕上學習進度。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兒童腫瘤科主任張翼鷟介紹,在醫院和多方志愿者的聯合努力下,2019年起,兒童腫瘤科開設了“菁菁校園中腫病房學校”,共有文化課、美術課、心理課三方面的課程。
其中,文化課由來自華南師范大學的師范專業志愿者為中小學階段的患者進行一對一教學。對于低齡的小朋友,志愿者也開設了音樂、朗讀等課程。2020年,兒童腫瘤科還與廣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合作,啟動了“病房藝術課堂”項目,讓孩子們學習藝術知識。
“兒童腫瘤的患者如果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治療效果是好于成人的。但是很多家長剛開始會有誤區,認為孩子得了腫瘤就是絕癥,感到絕望,有的甚至出現抑郁情緒。”張翼鷟說,“菁菁校園中腫病房學校”專門開設了心理課程,定期為有需要的患者或家庭進行心理診療,讓家長對腫瘤有科學的認識,幫助孩子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游園活動結束了,病房里的笑聲多了起來。孩子們在床頭貼上了“福”字,用花瓶養起了花束。明黃色的向日葵,展示著生命的燦爛和希望。病房里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希望在新的一年,病區里的孩子都能早日康復,早日回歸學校、回歸社會。這是我們全體醫務人員的心愿。”蔡瑞卿說。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