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痛點破瓶頸 工業互聯網激活“數”動力
今年是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經濟參考報》記者從6月15日舉行的2023工業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獲悉,工信部將研究出臺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完善新階段發展頂層設計;著力破解制約工業互聯網規模推廣的痛點難點,增強我國工業互聯網技術產業供給能力,打通數實融合發展瓶頸。
電子看板監測顯示車間運行情況、實時數據為生產線任務派發和維護排期提供依據、“黑燈工廠”24小時不間歇運轉……當下,這樣的生產場景越來越多地在工業企業里出現。
(資料圖片)
工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底座。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當天介紹,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經超過1.2萬億元,打造了“5G+工業互聯網”、5G工廠等中國品牌。
看基礎設施建設——以國家頂級節點為中心的標識解析體系全面建成,二級節點實現31省(區、市)全覆蓋,服務企業超過26萬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家,跨行業跨領域平臺達到28家,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建設。
看產業投融資活力——大會期間,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發布的《中國工業互聯網投融資報告(2022年)》顯示,工業互聯網上市企業數量和融資規模“量價”齊升。截至2023年5月底,相關上市企業總數已經接近280家,“5G+工業互聯網”、工業自動化軟硬件、工業機器人成為熱點賽道。
看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工業互聯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我們協同推進‘5G+工業互聯網’,推動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等一大批典型場景在千行百業落地,推動5G應用加速由生產輔助環節向核心環節延伸,提質、降本、增效、綠色、安全發展成效顯著。”張云明說。
不過,促進工業互聯網規模發展,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仍面臨一些難點和挑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認為,我國工業化進程起步相對較晚,企業在工業機理、工藝流程、模型方法等知識積累總體仍較薄弱,工業軟件、控制系統、高端傳感等存在短板。同時,工業互聯網在各行業的融合應用范圍與深度不一,需要通過實踐解決標準化方案與個性化需求矛盾,規模化釋放其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引領作用。
“工業互聯網本身具有跨界融合屬性,相應制度、標準和安全體系不僅需要超前布局,還要加強跨部門、跨系統協同力度。”余曉暉說。
針對發展中的難點,多方將進一步展開部署,加快關鍵技術領域創新,優化發展環境,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
記者從會上獲悉,工信部將立足新形勢,優化完善新時期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政策體系,研究出臺推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要加大部省協同、強化政策聯動,加強資金、技術、人才、數據等要素支持力度,持續優化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張云明說。
“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制約工業互聯網規模推廣的痛點難點。”張云明同時表示,將聚焦關鍵技術、互聯互通、數據應用等關鍵領域,下大功夫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品體系,統籌推進補短板、鍛長板、樹新板,不斷增強我國工業互聯網技術產業供給能力。
企業是工業互聯網建設應用的關鍵力量。中國移動副總經理趙大春說,中國移動深度融合云網資源,貫通數據傳輸、存儲、運算全環節,建強工業應用數智底座,攜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超2.3萬個5G行業應用案例。未來將持續發力5G、云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千兆光網與工業現場網的融合,探索工業元宇宙、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落地。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潔說,航天科工面向全社會提供智能制造、協同制造、云制造服務,先后實施航空、航天、電子、機械、能源等十多個行業、2000余個智能化改造項目,助力生產模式數字化轉型。下一步將持續深化航天云網平臺建設,統籌突破人工智能、工業軟件等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和產品。
余曉暉認為,5G、AI大模型、數字孿生技術融入將為工業互聯網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工業互聯網的應用范圍由行業龍頭向中小企業快速普及、由外圍輔助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不斷演進,帶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應用向價值鏈兩端延伸,未來幾年會是工業互聯網深度應用和規模化發展的階段。(記者 郭倩 實習生 楊樂雯)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