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方位·縣域經濟觀察
原標題:湖南茶陵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引題)
【資料圖】
田間“大冰箱”存住果蔬茶鮮味(主題)
初夏,楊梅綴青枝。
在湖南株洲茶陵縣棗市鎮東嶺村,邱勝軍經營著一處家庭農場。300畝的楊梅林今年迎來豐收,產量超過去年20%。
“今年能多賺點吧?”面對記者提問,他謙虛起來:“希望如此吧。”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自2009年盤下這片楊梅林,豐收次數不少,盈利的年頭卻屈指可數。“天氣熱的時候,新采楊梅有三變:一變沒香味,二變有酒味,三變就壞掉了,只能拿去肥田。”
邱勝軍算了一下,過去,大量鮮果還沒來得及上卡車就成為次品;在田間和運輸途中的損失,占到產量的1/3;因為品質下降被迫賤賣的,至少有一半以上。
邱勝軍的煩惱,折射出農產品流通“最先一公里”的一塊短板——保鮮預冷。2020年,茶陵縣開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3年下來,山下田間立起一座座“大冰箱”,他的難題有了解決的辦法。
與時間賽跑、把家當冷庫,曾是采收季無奈的選擇
再有一個多月,就到黃桃采收季。長期以來,睦興村林楓生態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段建光都要準備好與時間賽跑。
“凌晨4點,工人集體上山,打著手電摸黑快干。6點,要給新采桃子打包,8點裝車運走,趕在中午前卸到農批市場的大型冷庫里。”段建光說,采收的時候,果園動輒40攝氏度的高溫,過去一直沿用這樣緊湊的節奏——這是收獲的喜悅,卻也是幾年前無奈的選擇。
當地黃桃糖分高達16%—17%,在沒有田間冷庫的時候,高溫、擠壓、密閉的倉儲環境,會讓果子以小時計快速腐壞。“有一次因為不可抗力因素,耽擱了半天。結果一車黃桃運到長沙,變成一車爛桃。”段建光說,“只能就地倒掉。”
那時候,果實的分揀也很難完成,更不用提加工。“怕爛在路上,直接混著賣,收購商出價才每斤兩三元。”段建光說,其實,分揀好的一級果批發價可到每斤7元,二級果能到5元,品相個頭差些的還可以加工成黃桃干、黃桃汁。
對于田間冷庫有需求的合作社和企業,并非沒有想過辦法。靈官村海潭生態種養合作社的李會平,主要種植長豆角。每到成熟季節,家里就會被塞得滿滿當當。“買了好幾臺冰柜,又借了鄰居的冰箱,還是裝不下。只能關門窗、開空調,溫度調到最低,能保鮮一天算一天。”李會平說。
“茶陵縣農產品腐損率一度普遍高達30%。經營主體小而散,資金、技術和意識不足,雖然有個別主體自行建設了一批冷庫,但覆蓋面也很有限。”茶陵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李建寧介紹,2020年,我國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湖南有6個整縣推進試點,茶陵縣正是其中之一。
下專項補貼、促行業合作,將田間冷庫建好更用好
在楊塘村,成片茶樹在山間云霧中若隱若現。半山腰的平臺上,矗立著嘉木種養合作社投資建設的茶葉存儲專用冷庫。
“趕上了好政策,國家給冷藏保鮮設施建設費用補貼40%。但建什么類型、月電費要多少、找哪個施工方,一連串的問題,一開始也沒底。”合作社負責人蔡錦然說。對此,茶陵縣建立了施工單位備選庫。經營主體在庫中因地“定制”施工單位、冷庫類型。
“根據茶葉屬性及儲存需求,結合冷庫具體條件,我們合理設定存儲溫度,平均每月電費只要800元左右。”蔡錦然說。冷庫穩定運行需要使用三相電,為了保障安全高效用電,2022年,國網茶陵電力有限公司累計投入142萬元,為冷鏈冷庫建設提供專項服務。
“28萬元的‘冷鏈貸’下來了!”茶陵聯興生態種養合作社社員周觀保收到了銀行提示短信。按照他在合作社的出資比例,冷庫建設需要認投78萬元。在茶陵縣農業農村局協調下,周觀保獲得了金融機構為冷庫建設定制的“冷鏈貸”等低息貸款。據介紹,全縣累計已有101家經營主體貸款1200余萬元。
“大冰箱”建起來,更要高效利用。農產品生產季節性強,冷庫空置期大,為了高效協調冷庫資源,2021年5月,120家經營主體成立了茶陵縣冷鏈行業協會。
“成員中有的種蔬菜,有的種水果,各產品收獲期不同。協會收集好相關信息,在會員間搭起橋梁,誰家設施閑置了,誰家又急需冷庫,居中撮合,就能提高冷藏保鮮設施使用率。”茶陵縣冷鏈行業協會會長陳湘贛說,下一步,協會還要在冷庫維修保養、技術服務、產銷對接上下功夫。
形成新模式、催生新產品,產業鏈逐漸成形
如今,段建光可以更從容地面對采收季了:“桃子一摘下來,就送入預冷庫,直接進行分揀、打包等后續工序。”他所在的合作社還有50畝獼猴桃,也因為冷庫的完善,實現了反季節銷售,“獼猴桃耐儲存,旺季單價只能賣2—3元,在冷庫里放到過年,能賣到8—9元。”
據統計,經過全縣冷鏈建設和科學調劑,茶陵農產品腐損率從30%下降到10%以下,年減少經濟損失超過4億元。從田間地頭到冷鏈冷庫再到加工企業的產業鏈逐漸成形,為農產品增值打下基礎。
虎踞鎮的譚正軍有了擴大腐乳生產的底氣:“腐乳制作以前只能在大豆收獲季小批量進行,現在全年都可以在冷庫里加工。”產量上來后,就是入駐各電商平臺,他的腐乳高峰期單日銷售近萬單,“既不怕原料爆倉,更不怕訂單爆單。”
茶陵佳家歡冷鏈集配中心負責人張建中說:“中心與田間冷庫形成了無縫對接、優勢互補的儲存模式。”打開中心冷庫大門,在零下18攝氏度的環境里,足足150噸黃桃塊、黃桃汁竟不顯擁擠——有別于臨時存儲鮮食果蔬的田間冷庫,這個專業冷庫規模達4萬噸,鮮果銷售季過后,很多合作社把剩余農產品從田間冷庫轉移至此長期儲存,為進一步加工和銷售做準備。看中當地冷鏈倉儲條件來茶陵投資的果月食品有限公司,去年凍干果蔬產品銷售額達6000萬元,40%的原料就來自周邊地區送來冷庫的農產品。
冷鏈設施的支撐作用,讓茶陵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和質量與日俱增。3年間,新增茶葉種植面積2萬畝,食用菌由900萬棒增加到1600多萬棒,大蒜面積從2萬畝增加到3萬畝,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授權從7個增加到13個,新增3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向技術要效益,現代化農業基礎設施的引入,意味著生產模式的發展及盈利可能性的增加:邱勝軍的家庭農場2攝氏度的恒溫冷庫里,楊梅保鮮期能延長兩天;利用氣調包裝機密封包裝、注入二氧化碳,可再度延緩楊梅氧化發酵。“物流48小時范圍內,我們的楊梅都能保持好品質、賣上好價錢。”邱勝軍說,未來借助越發成熟的水管網設備,在山間引進水霧噴灑技術,天氣對收獲的影響將進一步降低。
“搞種植不再只靠天吃飯嘍!”邱勝軍說。(記者 孫 超)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