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在一線
原標題:規范化生產打開發展新空間(引題)
(資料圖)
云南石屏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主題)
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做豆腐的歷史悠久,不過零散的作坊式生產也存在一些弊端。為了保護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異龍湖,“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的生產模式必須轉變。
于是,豆腐作坊進入工業園區,小作坊發展成了大企業,大企業闖出了大市場。如今,石屏豆腐產業年產值超過40億元,傳統產業有了新的發展。
轉型——
“只要品質在,就不怕賣不出去”
過去,石屏縣豆腐作坊主許琪的一天,是從凌晨兩點開始的——
將泡發了半天的黃豆打磨成漿,加入從井里打上來的天然“酸水”,制作遠近聞名的石屏豆腐。祖祖輩輩用井水點豆腐,豆腐對許琪而言,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制作豆腐關系著石屏縣幾千人的生計。然而,“制作豆腐產生的尾水,直排到門前水溝,最終流入異龍湖;加工豆腐得燒煤,產生大量煙塵,導致周邊空氣質量很差。”眼看著異龍湖水質逐漸變差,許琪自己也覺得,石屏的豆腐產業的確到了不得不轉型的時候。
從2014年開始,石屏縣陸續出臺政策,不斷提高豆腐產業發展的環保標準:一是淘汰小鍋爐,減少空氣污染;二是不能直排污水,要集中統一生產、治污。
許琪找父親商量,父子先算賬:且不說租廠房、買設備這樣大額的一次性開支,單是集中供排水,成本就要漲不少。一邊是大幅增加的開支,一邊是世代相傳的豆腐制作技藝,許琪有些猶豫。最后是父親的一句話,讓他決定把豆腐繼續做下去:“只要品質在,就不怕賣不出去。”
打定主意后,許琪找到石屏豆腐工業園區管委會原主任普亮明,逐條細問后,發現相關扶持政策還真不少——物業費有減免,自己還能申請特色貸款。在成功申請到30萬元貸款后,許琪馬上購置了設備,成為第一批遷入石屏豆腐工業園區的業主之一。
“用井水點豆腐是石屏的特色,我們要堅持下去。”普亮明告訴許琪,“本地對豆腐的消費需求有限,進入園區后,企業的產量提上去了,我們把豆腐賣到外地,收益能更高。”
升級——
“圍繞一塊豆腐,建設一片園區”
2019年,許琪成立云南鑫誠豆制品有限公司,用上了自動化生產線。通電打磨,煮漿時不再燒煤,點豆腐用的“酸水”,由園區統一抽取,既防止濫采地下水,也有利于保持井水酸堿度穩定,保證豆腐品質。最讓人頭疼的尾水,經統一收集后進入園區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后,再進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二次處理,達標后排放。
記者來到許琪的豆腐廠時,幾箱凍品豆腐剛從冷庫推出來,寒氣直往上躥。許琪介紹,豆腐售價比小作坊生產時翻了將近一番,而且不缺訂單。
別看如今豆腐搶手,搬遷之初,這些豆腐險些成了“燙手山芋”。
以前小作坊的設備、衛生條件差,豆腐容易腐壞,許琪和同行只能盯著石屏周邊的市場。因為競爭激烈,豆腐很難賣上價。成立公司,用上自動化生產線后,產能增長了好幾倍,可銷售難又成了新挑戰。
“石屏地方小,做大產業不能靠內耗,要想辦法做大‘蛋糕’。”普亮明鼓勵許琪,要多走出去開拓新市場。最近幾年,當地政府和企業紛紛走出云南,到珠三角、長三角等地開拓市場。“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困難,咱們的豆腐口感好,現在品質也更有保證了。”這不,許琪家的鮮豆腐,如今已賣進了長三角地區的商超。
“圍繞一塊豆腐,建設一片園區。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本看似高,但如果能有效破解瓶頸,收益更高。”普亮明說。
拓展——
“用對了地方,黃漿水也是資源”
走進石屏豆腐工業園區,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點漿、分揀、包裝。如今,縣里原本分散的152家豆腐、豆皮作坊,轉型成了60家正規企業,2022年產量、產值均實現穩中有升。
搬入園區,生產效率提升,銷售渠道也越來越寬。當地設立電商創業中心,開辟線上銷售渠道,既留住了許琪這樣的“老把式”,也吸引來許多年輕團隊,研發新產品、探索銷售新模式。豆腐爆米花、小包漿豆腐等小吃零食受到年輕人歡迎,大型電商平臺上的石屏豆腐旗艦店銷售紅火。
企業闖市場,政府幫忙把方向。“用對了地方,黃漿水也是資源。”普亮明說,制作豆腐產生的黃漿水,是發酵酸菜、制作火鍋底料的優質原材料,豆渣還可以用來做寵物用品。
如今,石屏縣引進了廣東朝云集團、深圳尚古堂食品、四川六月天等一批企業,圍繞豆腐黃漿水和豆渣開展研發利用。看著黃漿水和豆渣還能廢物利用,許琪對新技術有了更多期待。
在園區一角,一整套手工制作豆腐的設備引人注目。原來,除了高質量發展豆腐產業,當地還計劃推動二、三產融合,建設豆腐主題旅游小鎮,展示制作石屏豆腐的古法技藝。除了豆腐里的“鄉愁”,石屏米軌小火車如今也重新運行,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屏縣計劃依托湖光山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進一步推廣石屏的歷史文化,吸引游客前來。
“這幾年異龍湖水質逐漸向好,除了有好看的自然景觀,還有好吃的豆腐宴,未來石屏豆腐的產業前景廣著呢。”異龍鎮黨委書記劉國軍說。(記者 楊文明?臧瀟參與采寫)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