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隨著新一輪產業競爭開啟,“雙碳行動”將伴隨我國未來40年發展,對于企業而言,帶來機遇又會迎來挑戰(引題)
錨定“雙碳”目標 創新加速推進(主題)
【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閱讀提示
按照到2030年的總體目標,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將催生出百萬億級的大市場,成為企業奮力創新的新舞臺。
近日,位于重慶萬州區的湘渝鹽化“煤氣化節能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全面進入掃尾階段。“項目投產后,預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7000多噸。”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行忠說,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革新,公司將增加產能30萬噸,產值5億元,減少碳排放近10萬噸。
按照到2030年的總體目標,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將催生出百萬億級的大市場,成為企業奮力創新的新舞臺。
加快構建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體系
在重慶豐都縣仙女湖鎮海拔1000多米的山巒上,一座座巨大的風車蔚為壯觀。立春過后,這里的高山大風天氣明顯增多。
“近年來,全縣圍繞能源結構調整,加快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建成一批風電、水電、生物質能發電等項目。僅風電項目裝機容量達35萬千瓦,占全市風電總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豐都縣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力爭到2025年,全縣清潔能源規模達30億元、2030年達70億元、2035年達100億元。
據了解,豐都縣以能源產業促進綠色工業發展,催生出了“能源+旅游”“能源+農業”等新業態。目前,每周自駕前往風電場欣賞風車的游客就有2萬余人次,風機林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豐都縣是重慶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的縮影。重慶市光伏、風電、水電等資源有限,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且主要依靠外運,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難度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較為艱巨。降低能耗、提高產出成為重慶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
重慶市能源局局長王祖勛表示,全市針對短板強弱項,加快發展綠色能源,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有序推動農村分布式光伏、生物質能源發展,促進燃煤自備電廠和熱電聯產機組“以氣代煤”,力爭到2025年全市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0%,全市風電、光伏總裝機將超37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45億千瓦時。
事實上,全國多地碳達峰實施方案已密集出臺,地方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也初具雛形。各地正加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確保相關目標如期實現。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綠色低碳相關企業已超過116萬家。
碳資產交易市場空間將達萬億規模
“和歐盟碳市場相比,我國碳市場的流動性與成交量還相對不足,也難以引起企業對碳減排的足夠重視和長遠規劃。”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兩會”上說,應完善碳市場管理運行機制,擴大全國碳市場參與企業的覆蓋范圍,全面普及碳標簽及碳普惠制度,激活碳市場交易。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化平臺。截至2022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億噸,累計成交額突破100億元。
建設全國碳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創新,有助于推動實現“雙碳”目標。
記者從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了解到,“十四五”期間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將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將逐步由現貨交易向期貨交易過渡,碳期貨市場規模在600億元~4000億元/年。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國碳資產交易市場空間將達萬億元規模。有專家甚至認為,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億元~3萬億元。
“碳普惠是我國在實現雙碳目標道路上探索出的特色制度之一,不過也面臨配套制度建設不足、監管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建議,制定全國及地方碳普惠體系相關管理辦法,加快民間碳普惠體系建設,記錄、量化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參與低碳場景、踐行減排的行為。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電市場、碳市場。兩個市場的建設目標高度一致、市場主體交錯重疊、改革措施相互影響,存在復雜的依存關系和極強的關聯性。”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生權表示,由于歷史原因,電、碳兩個市場仍相對獨立運行,尚未形成節能降碳合力。“做好頂層設計和規劃、推進兩個市場聯動發展,可最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在能源資源配置和氣候治理方面的作用,對于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推進“雙碳”目標加速實現
前不久,記者在位于重慶南岸的美心智能化工廠看到,這里的生產空壓設備,由原先的1200kw縮減至930kw,一年內可實現節約120萬度電,用于廠內兩條智能生產線的循環使用,有效減排二氧化碳942噸。
美心集團副總裁陳躍玲告訴記者,企業將繼續在綠色發展道路發力,通過智能化改造、能源回收、廢水循環利用等多系列節能舉措,實現生產高效化、能源低碳化、原料無害化等目標,計劃3年后,爭取節能降耗再降低20%。
工業減碳,發展增綠。重慶圍繞能效領跑、水效領跑、清潔化改造和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在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內實施了一批綠色賦能技改項目,推動工業經濟綠色發展。規劃到202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提高至35%、32%。
“我們必須妥善解決經濟增長需求與‘雙碳’目標約束的矛盾。從長期來看,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方向不會改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執行局主任張曉強說,從短期看,實現“雙碳”目標不能只講降碳、不顧安全,只求轉型、不計成本,必須守住能源安全和經濟增長的底線。
“剛剛開工建設的廣西平陸運河,用全新的設計建設理念打造‘零碳’工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董事長宋海良在“兩會”上說,去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歷史性地超過了煤電,占比達到47.3%,全年發電量超過2.7萬億千瓦時,企業正在全國實施的零碳港口、綠色航道、綠色電動船、綠色公路、綠色軌道交通、綠色機場等,都是綠色低碳轉型和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產品。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