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補鏈”,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正按下“快進鍵”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曾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但最近十年來,通過補短板、填空白,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在多個領域取得長足進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骨科主任張偉濱說,“這種進步,讓我們在治療病患時有更多選擇,也減少了患者的支出。”
張偉濱拿人工關節舉例,過去把進口產品和國產產品擺在一起,即使外行人也能分辨出來。因為進口產品的外表非常光潔,國產產品的外表則相對毛糙。而如今,很多國產醫療器械的外觀和性能都不輸進口產品。
作為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達3.57萬億元。在全國范圍內,涌現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上海張江藥谷、蘇州工業園區、武漢東湖高新區等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高地。
比如上海就誕生了國產首個PD-1單抗藥物、全球首臺全景動態2米PET-CT等創新藥械。上海張江藥谷目前在研藥物品種超過800個,其中1類新藥占比超過一半。“盡管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形勢喜人,但還有不少短板需要補足,需要繼續積蓄能量,實現高質量發展。”張偉濱說。
在產業鏈前端,生物醫藥產業要補上源頭創新。張偉濱舉例說,我國在3D打印骨科器械這個領域投入很大,發表的論文位居世界前列,但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臨床應用,而非源頭創新。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要想進一步突破提升,就必須更加重視源頭創新,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在產業鏈中間環節,要加強致力于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專業團隊建設。在張偉濱看來,高水平公立醫院的醫生承擔著繁重的醫療、科研任務,缺乏額外時間和精力去開展成果轉化。科研成果轉化所涉流程復雜,需要一支專業團隊從早期就開始介入。
而對于產業鏈上的研發人員或投資方來說,要補足“十年磨一劍”的定力。生物醫藥創新產品對安全性的要求很高,這意味著研發和回報周期比較長,通常以十年來計算。投資機構需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相關部門也要從科學評價、產業支持、容錯機制等方面,給予充分的政策保障。
張偉濱說,最近幾年來,國家大力推行醫藥集中采購,降低了患者用藥負擔。一批產品性能有保障、價格有優勢的國產藥品和器械脫穎而出,進入越來越多的大醫院。以骨科器械為例,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國產品牌市場份額從原來不到10%,已經逐步提升到現在的30%-40%。“盡管挑戰不少,但對于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前景,我們還是信心十足。”
對于未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持續提升,張偉濱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研發方向。首先,進一步提升老百姓日常需要的藥品、醫療設備和耗材的產品性能和可靠度,向世界先進水平看齊;其次,加快研發更適合中國人的藥品和器械,比如一些進口醫療器械,尺寸是按歐美人體型設計的,用在中國人身上不一定合適;最后,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需要高度重視研發適合老齡病人的藥物、器械。(記者薛園、何欣榮、龔雯)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