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新興產業一路“狂飆”,安徽有何加速秘訣?(主題)
(相關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陳丹丹
眼看著一期產能快速達產,李水清心里一直在盤算二期甚至三期工程的規劃。帶著團隊人員從福建廈門來到安徽六安,李水清是帶著“快節奏”的生活慣性過來的。令他沒想到的是,在地處大別山區的六安,他見識到什么叫“沒有最快、只有更快”。
李水清是安徽格恩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在公司正式落戶六安市金安區經濟開發區之后,當地政府只花了8個半月的時間就幫助他將工廠建成并投產。
“這可是一座占地138畝的半導體工廠,8個半月建成,這在全國也不多見。”近日,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采訪時,李水清說起此事仍難掩驚喜。
在當地,這被叫做“金安速度”,其實這或許正是“六安速度”乃至“安徽速度”的體現。
據安徽省發改委副主任郭浩介紹,過去5年,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8.2%,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經達到41.6%。“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推動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參與區域競爭的亮麗名片。”郭浩說。
新興產業一路“狂飆”的背后,安徽有著怎樣的加速秘訣?
與市場搶時間
高速度的廠房建設,其實也是市場倒逼的結果。
格恩半導體目前是國內唯一的氮化鎵激光芯片生產廠家。據李水清介紹,從去年10月開始產品走向市場僅僅兩三個月的時間,公司當年就實現了5000萬元的產值,而今年公司預計產值將達到5億元左右。
“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都會廣泛運用到這個產品,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李水清說。
與格恩半導體類似的是,希磁科技也是一家從外地來到安徽的企業。這家以磁性傳感器制造為主要產品的企業在收購了一家國外公司之后,由于生產規模擴大需要重新找一個能夠適應企業擴大生產的地方。他們選擇來到中國(蚌埠)傳感谷。
傳感谷坐落在美麗的蚌埠龍子湖畔。希磁科技董事長王建國告訴記者,園區提供的包括廠房、宿舍等在內很多硬件設施都非常完善。讓王建國感到有些“驚訝”的是,“不少優惠措施不是自己找政府要的,而是政府主動給的”。
不僅僅是過硬的硬件設備,園區里還有完善的政策配套。尤其是園區里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以傳感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導向,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人才、智力支撐。
王建國說,公司利用這些平臺,大大縮短了從科研理論到產品落地的時間。“對于企業來說,時間意味著市場,而市場就是企業的生命。”
據王建國介紹,目前企業訂單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因為訂單量較大,企業必須加緊生產,開足馬力,才能確保按時間交貨。”王建國說。
為企業優環境
在安徽六安,格恩半導體的快速投產讓當地政府看到了一種讓新興產業加速的可能。六安市金安區隨后對此進行總結,他們發現,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項目專班的形式,由專班聯絡員(班長)負責協調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在總結服務格恩半導體項目的經驗后,金安區政府印發《金安區“企業+班長+首席”工作制度實施方案》,實現一個企業(項目)一套班子, 班長只要“點單”,部門就要“報到”解決問題。
“成立專班,就是要在項目建設以及投產的整個過程當中,全程做好服務,確保項目在每一個環節不疏漏、不滯后。”金安經濟開發區建設局副局長、格恩半導體項目專班班長錢磊說,截至目前,金安區共成立項目推進專班297個,班長297名,通過該機制解決企業訴求850個。
在安徽阜陽,當地政府搭建了一個“傾聽全覆蓋”的線上線下平臺矩陣。“手指一點,政府來辦。”阜陽市委網信辦副主任時春柳介紹,順應“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大趨勢,該市整合組建了“1+8+N”平臺矩陣,還開通了人大代表“聚民意、惠民生”通道,整合建成全市統一的12345政務服務熱線。
問題收集來了,關鍵還是看如何解決。據時春柳介紹,阜陽市的做法是,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對于總平臺交辦的事項,堅持首接首辦、即接即辦,制定流程圖,建立臺賬單,形成“反映—受理—交辦—督辦—反饋”工作閉環,實現全過程可追溯、可查詢、可評價,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給產業謀戰略
位于安徽合肥的國盾量子公司有一款特殊的對講機,是基于量子安全密鑰的雙模對講機。在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上,這款對講機已經用于加密融合通信保障。
“在量子科技發展的‘合肥模式’中,‘讓技術用起來’就是對創新最大的支持。”國盾量子總裁應勇告訴記者,早期,大多數人還不知道“量子”為何物時,合肥就敏銳地預見到了這一技術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應用前景,支持啟動了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合肥市相關政府部門則成為國內第一批量子保密通信用戶。
安徽省“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同時圍繞元宇宙、空天信息等開展前瞻性研究,積極培育量子信息、先進核能、深空探測、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
目前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達到了6000家。截至2022年底,全省6000多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貢獻了全省50%以上的上市企業和80%以上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郭浩介紹,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在安徽集聚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在多個領域樹立起特色鮮明的產業地標和產業形象。“創新能力在增強,新興產業在聚集,這兩個方面結合共同推動安徽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