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大地展現鄉村振興新圖景(主題)
打造網絡平臺,助力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科技加持,力促產業做大做強;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發展合作經濟……在河北,鄉村振興邁上“快車道”,展現出新圖景。
數字賦能
【資料圖】
河北農業部門近年來積極探索數字農業新型應用場景,使農作物種植過程更加便捷化、信息化、精準化和智能化。一些種地“老把式”不再單純靠經驗,他們開始習慣于靠“云”。
“土壤溫度12.8℃、土壤濕度40.3%……”4月6日8時,館陶縣東廣才村黑小麥種植大戶范月青手機上準時收到土壤實時監測數據。這些數據由縣數字農業指揮調度中心提供,每6個小時更新一次。
“請衛星幫忙種地,咱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現在居然離不開了。”在邱縣香城固鎮麥田里,種植大戶張朝印邊說邊向記者展示手機上的MAP智農軟件,“只要在手機上圈出自己種的地,就能獲得衛星遙感圖像,地表水含量、莊稼長勢,系統還會提醒當下應該預防的病蟲害,真是太方便了。”
數字賦能下,河北還建立了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信息化云平臺,各種農業生產要素良性流動,實現高質高效利用。
不少村干部介紹,河北省供銷社開發的全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化云平臺在基層得到廣泛應用。這個云平臺有資料線上傳遞、信息發布、網絡競價、價款結算、交易鑒證等多種功能。
“我們在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等12類農村產權進場規范交易的基礎上,落實農村集體資產、建設項目、采購項目等6類農村集體產權‘應進必進’,并將其納入紀委監委廉政監督范圍。”安國市供銷社理事會主任張景超說,至今年3月份,他們利用這一平臺共完成交易3024筆,成交金額1.97億元,實現了集體資產公開、公平、公正交易,激發了農村要素活力,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
產業迭代
采訪發現,河北不少農業從業者越來越重視與科研院所等合作,提高產業附加值。
在磁縣,長期從事紅薯生產的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崔伏喜,依托中國農科院甘薯研究所等單位,建起了現代化脫毒組培擴繁中心,先后完成了30多個品種的脫毒組培。
“我種植了50畝紅薯,選用的就是脫毒紅薯苗,種出來的紅薯個頭大、耐儲存、口感好。”磁縣南營村紅薯種植大戶李亮說。
同樣是紅薯產業,邱縣也實現了提檔升級。他們通過與河北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脫毒組培實驗室、智能育苗溫室等,實現了育苗質量和數量雙提升。“原來采用排種薯育苗,在一個育苗周期內,1斤種薯頂多可以育出40株苗,而且還受季節限制;現在通過實驗室組培技術,1株種苗可擴繁到1200株,且一年四季均可育苗。”段寨村紅薯種植基地技術負責人武中強說。
迭代升級的,不僅僅是種植產業。在一些地方,脫貧攻堅時期建立的諸多微工廠,如今也從小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不斷蛻變,做大做強。
魏縣成立了“實打實”幫扶微工廠加工合作社,對全縣現有125家幫扶微工廠進行資源整合。
“合作社對各個微工廠進行差別化分工,聯合接大單,自2021年7月合作社成立以來,縣內幫扶微工廠經濟效益平均提升15%,帶動就業同期增加1100余人。”魏縣縣委書記蘇雷芳說。
合作經營
記者采訪發現,河北一些地方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民”以及村兩委領辦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積極引導農民參與合作經營,取得了良好經濟效益。
涉縣地處太行山東麓,蘊藏著豐富的野生中藥材。2020年,河北桃晟堂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毛立娟帶領當地農戶種植菊花、板藍根等清熱解毒類中藥材,如今和公司合作的村莊有15個,中藥材種植面積1.2萬多畝。公司帶著大家建立中藥材追溯體系,一步步實現了標準化種植和精細化管理。
目前,涉縣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共有23家,已由過去小農戶采摘、小商販售賣,轉化為“企業+合作社+農戶”對接大藥企、大市場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近日,在臨漳縣習文鎮集體經濟示范區內的日光溫室大棚里,工人們忙著給西瓜人工授粉。在這里打工的西太平村村民張紅霞說,她一天能掙60多元,家里其他農活不耽誤,也不影響接送孩子上學。
“我們把各村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建立了果蔬大棚基地,抱團發展。基地目前建成40個大棚,一個大棚一季純收入可達1萬元以上。”臨漳縣委組織部干部陳志華說。
習文鎮是臨漳縣的蔬菜之鄉,鎮黨委充分發揮統領功能,成立習文鎮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總社,全鎮34個村的合作社為股東,整合全鎮各類資金資源集中運營管理,推動了集體增收、群眾致富(記者王文華、范世輝、趙鴻宇、張瑋華)
新華社石家莊電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