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中國央行年內首次降準:時機選擇、作用效果、政策走向
中新社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2023年的首次降準來了。中國央行17日發布消息稱,決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本次下調后,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6%。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為何選擇此時降準?看國內,穩經濟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運行整體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看國外,美歐金融機構風險事件頻發,主要經濟體“加息潮”所帶來的“后遺癥”出現。這是中國央行此次降準的大背景。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當前海外銀行業風險加大,全球流動性承壓,外部發展環境日趨復雜;今年前兩個月主要經濟指標呈現回升向好走勢,但整體復蘇基礎尚不穩固,需要貨幣、財政等政策繼續協同發力。
“因此,為更好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緩解年初以來銀行缺長錢的壓力、配合財政前置發力,以及穩定市場預期等,央行在加大MLF(中期借貸便利)超額續作的同時,繼續通過降準來釋放中長期流動性、提振信心,以鞏固經濟回穩向上態勢和銀行業平穩運行。”溫彬說。
對于降準的時機選擇,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說,一方面,一二月國內信貸強勁擴張等原因,部分銀行長期流動性偏緊,央行通過降準與結構工具配合,釋放長期限流動性;另一方面,國內經濟處于恢復階段,政策要適度靠前發力。
此次降準效果如何?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對中新社記者說,相比降息,降準可以促使金融機構更有利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并能補充流動性缺口、增加投放基礎貨幣。特別是降準的優勢是可有效提供長期流動性、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和支持實體經濟。
龐溟稱,以中國央行公布的今年2月底存款數據測算,此次降準預計可釋放600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中長期流動性資金。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稱,金融機構投放中長期信貸需要中長期流動性支持,而降準釋放的沒有到期期限的流動性,有助于支持金融機構更好投放中長期信貸,滿足企業資金需求。而降準釋放的流動性也有助于緩解金融機構面臨的監管壓力。
降準后政策怎么走?梁斯直言,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成為央行進行流動性管理的常規手段,在市場流動性供求整體平衡的情況下,降準也是調節流動性供求的正常操作,因此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出現變化。
此外,2022年11月以來,債券市場波動加大導致企業發債成本有所上升,不僅影響了企業發債意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貨幣市場流動性的拆入與拆出,導致金融機構預防性流動性需求上升,貨幣市場利率中樞也隨之上移。
梁斯認為,通過降準有助于穩定金融機構的中長期流動性需求,推動市場運行逐步回歸穩定。而降準也有助于緩解債券市場情緒,提振投資者信心,推動市場盡快回歸正常運行,提升企業發債融資動力。
在龐溟看來,此次降準后,年內依然存在繼續降準0.25到0.75個百分點的空間與可能性。從時間點上看,年中流動性較為緊張的時點和四季度MLF到期的高峰時點,降準概率相對較高。
周茂華認為,后續央行降準等工具仍在工具箱,貨幣政策繼續采取“總量+結構”的工具組合,主要根據國內宏觀經濟復蘇、物價表現和銀行體系流動性情況,相機抉擇、靈活調節。在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的情況下,把握好信貸投放節奏,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大薄弱環節、重點新興領域支持,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