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上海12月30日電 (李秋瑩)12月30日,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正式發布,紐約、倫敦、上海繼續牢牢占據第一梯隊,中國共有4座城市入圍前十。指數報告指出,在全球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國際金融中心城市起到了優化要素配置、輻射區域經濟、提升市場活力的作用,未來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發展趨勢將推動國際合作,實現更多領域互聯互通。
“新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首發于2010年,旨在客觀、科學、全面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狀況,真實反映一定時期內國際金融中心綜合實力。最新一期評價結果顯示,2022年排名前10位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分別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東京、新加坡、北京、巴黎、深圳和法蘭克福。與上期相比,東京超越新加坡排名升至第五,其余保持不變。
從區域分布來看,國際金融中心格局與全球經濟金融發展具有高度相關性。前十位城市中,亞洲地區占6席,歐洲地區占3席,美洲地區占1席,亞洲金融中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日益凸顯。總體看,本期排名基本保持穩定,45個樣本城市中有27個保持原有位次,15個變動較為穩定(位差絕對值等于1或2),波動性較往年有明顯下降。
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引擎,金融中心城市成長更是跑出加速度,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分列3、4、7、9位。其中,上海已連續三年躋身前三,形成“紐倫滬”三足鼎立的格局;北京于2014年首次入圍前十,并已連續三年位列第七,持續保持進步勢頭;深圳于2020年首次入圍并位列第九,成為新晉的金融中心城市。
從細分指標看,以上海、北京為代表的亞洲金融中心城市克服了疫情等內外部不確定因素,發展勢頭迅猛。衡量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持續動力的“成長發展”子指數顯示,上海繼續蟬聯榜首,紐約、倫敦緊隨其后北京由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經過比較分析,上海在市場成長方面居于領先地位,北京在創新成長方面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十年來高速發展。2012年-2021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1%增長到18%,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從528萬億元提高至2511萬億元。十年間,上海銀行業資產和銀行貸款增長均超過140%,保險深度從4.08%上升到4.56%,保險密度從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規模十年來增長近2倍,從全球第七位躍居第三位;債券市場累計融資近34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債券市場。
同時,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創新實力和話語權也與日俱增,“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價格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效應持續增強,金融科技創新應用水平不斷提升,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普惠金融服務方式更加多元。
“在嚴峻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更加需要協同發展,金融及其他多領域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指數報告指出,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方面要在投資、能礦、衛生、糧食等領域加深互助合作等,帶動全球金融穩定與長遠發展;另一方面,應注重發展普惠金融以促進持續均衡增長,共同支持世界產業創新,挖掘新增長點,促進持續均衡增長,打造公平的國際市場環境和全球經濟結構。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