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制造業的版圖上,相較江蘇、浙江等制造業比重較高的省份,廣東省的制造業無論是在制造業基礎、產業配套體系,還是在制造業產品品牌、國內國外市場空間等方面,都處在領跑者的地位。尤其是在傳統制造業邁向現代制造業特別是智能制造的過程中,在市場準入、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人才發展、區域開放等方面廣東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但不可忽視的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背景下依然存在各種制約因素,從而影響廣東制造業的長遠發展。
傳統制造業加速轉型
“生意越做越難做,轉型是逼出來的。”從事服裝定制生產的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埃沃裁縫執行總裁何冠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隨著各類成本的高企,服裝行業的利潤受到擠壓,及早轉型就成了部分有識之士的共識。”
何冠斌告訴記者,埃沃裁縫目前在全國部分城市已經設立了分部,主要從事線上樣品展示以及服裝定制工作,客戶一旦從網上下單,通過前后方協調,埃沃裁縫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該服裝的面料采購、加工。
從事多年紡織服裝工作的廣東省個體私營企業協會副會長、安東尼奧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家熊對服裝行業向定制化方向發展也十分看好。杜家熊告訴記者,服裝定制不僅可以解決傳統服裝加工行業生產模式相對滯后、庫存積壓、占款過多的問題,更是解決了人力、房租等成本上漲這一令人頭疼的問題。
不僅僅在服裝加工行業,廣東省陶瓷建材的轉型也是如此。佛山市建材行業協會會長孫海龍告訴記者,在陶瓷產業近千億元規模的“陶瓷之都”佛山,在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佛山陶瓷行業普遍面臨著非標準化、高能耗、高污染“三大痛點”,行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佛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的林俊峰告訴記者,就佛山市整個制造業而言,目前面臨國內外市場波動、企業內部經營壓力加大、先進技術受制于人、區域間產業競爭加劇等方面的不利因素。
就佛山陶瓷行業而言,主要是面臨原材料價格上漲、人力工資上調、物流成本攀升等問題,但是在此
情況下,一方面企業間“抱團取暖”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則向創新升級要效益。據介紹,為了加快佛山陶瓷業的加速轉型,佛山市政府近年來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龍頭帶動、多方參與、抱團整合”的原則,以陶瓷行業為試點,由東鵬陶瓷、新明珠陶瓷、金意陶、藍源資本等16家企業作為發起人企業,打造陶瓷產業鏈平臺——眾陶聯。眾陶聯的價值在于幫助行業企業轉型升級,鍛造單個企業解決不了的公共資源能力。其中,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生產成本勢在必行。據悉,僅僅在2017年,眾陶聯就為佛山陶瓷行業降低電費成本12.1%、煤炭綜合成本15.3%,企業平均降低成本約在10.58%。
短板效應不容忽視
廣東雖是制造大省,但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中低端的短板效應決定了其未來的競爭力。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也指出,廣東省制造業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零部件大多仍依賴進口,在利潤分配中也明顯處于劣勢,且綜合成本上升過快,也成為阻礙廣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隱性因素。“廣東制造業目前正處在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馬興瑞在2018中國制造業創新大會上表示,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快速補足短板,以占領中高端制造的制高點。
首先是關鍵核心技術短板有待補足。廣東雖是研發大省,但基礎研究仍是薄弱環節。廣東制造業在高端裝備制造方面仍存在短板,機器人、芯片、高檔數控機床、精密模具、核心工業軟件等關鍵技術和零部件90%以上依賴進口。林俊峰說,在技術裝備領域,比如家電行業盡管目前很多企業技術裝備很先進,但大多使用進口設備,歐美等發達先進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是有限制的,頂尖技術裝備禁止向中國輸出,哪怕是次一級的頂尖技術裝備允許出口中國,使用條件上也受到諸多約束。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省R·D投入達2343.63億元,其中基礎研究僅為109.42億元,占比4.7%,與發達國家20%左右的比例差距較大。2018年廣東制造業500強中有研發投入的企業282家,僅占56.4%,而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制造業企業不足10%。
其次是各類成本劇增導致企業發展乏力。記者在廣州、深圳、佛山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招工形勢日趨嚴峻。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胡曉清告訴記者,由于高房價壓力或者是租房成本的上升,一般技術人員很難在深圳落腳,特別是“機器換人”后對勞動者技術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困擾著企業的發展,就勞動力成本來講,廣東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已是印度的5倍、越南的3倍。相關數據表明,廣東2018年制造業500強企業平均營業收入為82.67億元,凈利潤只有4.96億元,平均凈利潤率僅6%。不僅如此,各類原材料的價格也一直在上漲。
再次是生態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廣東省統計局工業交通統計處處長邱國祥指出,廣東省先發展后治理的發展方式,重建成本過高,代價太大,且局部地區不時暴露的環境問題,暴露環境治理缺乏長期有效的監管機制。佛山市陶瓷協會相關人員則指出,相關職能部門在執行環保政策時一刀切、缺少柔性執法。邱國祥指出,在環保執法過程中,盡管對某些超標排放企業進行了處罰,但由于處罰成本與違法所得不相符,往往不能對企業起到禁止作用。
智能制造迸發新動能
如果說廣東的傳統制造業通過轉型升級,為廣東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塊基石,那么,智能制造業的迸發則為廣東經濟未來的騰飛提供了巨大的新動能。
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比重近年來不斷提升。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3%;其中,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5個和3.2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6.4%和31.5%。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新能源汽車比上年增長206.1%,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增長49.4%,服務器增長35.4%,工業機器人增長28.3%,智能電視增長17%。
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譚炳才告訴記者,廣東智能制造業的逆勢增長與科技投入、人才引進有著很強的正相關,但一個重要的變量則是政府職能部門為推動企業降成本而采取的系列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廣東智能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寬松的發展環境。
廣東省工信廳運行處副處長姚瑞婷告訴記者,2018年9月10日,廣東省對外發布《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修訂版)》。這是一個涵蓋社保、用地、技改等10方面61項具體政策點的“大禮包”,實施后2018年-2020年可累計為企業直接降成本超2000億元。記者還注意到,2017年8月,廣東曾出臺力度空前的“實體經濟十條”,截至2018年9月已累計為廣東省實體經濟企業減負約1518億元。其中企業反映最實用的三個措施是降低社保成本、稅收負擔和用電成本。
除了政策支持外,營商環境的優化對智造業的發展則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據悉,廣東省近年來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審批最少、辦理最快、服務最優”的投資環境。2018年7月,廣東省信用聯合獎懲專責小組成立,在11個省直單位和6個市開展聯合獎懲試點工作,從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試點,2019年在全省復制推廣。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6.4%和31.5%,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4K產業等新興產業迅速壯大;樂金顯示OLED面板、富士康10.5代線等一批投資百億美元級的高端制造業項目相繼落戶;制造業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大數據發展指數、互聯網發展綜合指數、數字經濟發展指數、智能化發展水平、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數等均居全國第一。
在推行智能制造的道路上,廣東省不僅匯聚了像富士康、豐田、比亞迪、華為、TCL、格力、研祥、大族激光、康佳等國內外制造企業,許多制造工廠更是實現了很高的自動化、機械化以及智能化,生產效率和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比如工業富聯位于深圳龍華園區的工廠,整個項目投入108臺自動化設備,并完成聯網。整體項目完成后,生產線的工作人員從318人降低到38人,人力節省88%,生產效率提升30%,庫存周轉率降低15%,大大降低了生產空間的需求,效益提升高達2.5倍。
未來如何發展智造業?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涂高坤在相關會議上提出,根據廣東省的規劃,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特別是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培育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建設,大力引進優質高端裝備制造項目。
與此同時,廣東省還將抓緊謀劃推進集成電路等研發制造,持續加大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力度,促進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再推進3000家工業企業“上云上平臺”,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另外,廣東將加快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建設,新籌建5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繼續實施新一輪工業技改,推動83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