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趙遺址 鄭報全媒體記者 唐強 攝
鄭報全媒體記者 李穎 劉地
(資料圖片)
鄭州高新區溝趙鄉趙村,順著隴海鐵路南側發展,形成東西狹長的村落,當地百姓習慣性地把村子分為西趙、東趙。
很長的時間里,趙村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落,但是在考古界人士眼里,趙村非比尋常,藏著通向夏商周時期的文化密碼。村落的東南有處古遺址,位于檀山東北的臺地上,東距須水河約兩公里。
尋覓夏的蹤跡
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歷史文化的探索,始終是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里最重要的一環。夏朝時期,文字發展還不成熟,有關事件的記錄較少。為了尋覓夏的蹤跡,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一系列考古研究課題,也因此發現了東趙遺址的重要性。
來看一看東趙遺址的“鄰居”們:向東有鄭州商城遺址,向北有大師姑古城遺址,東北有小雙橋遺址,往西還有滎陽關帝廟商代晚期遺址。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古代文明由興起到形成自身特點的重要歷史時期,東趙遺址正處于夏商文化分布的核心區域。
為探討“中原腹心地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這一重大學術課題,從2012年開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考古隊,持續對東趙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田野工作。
考古工作取得極大的成果,東趙遺址分布面積近100萬平方米,確認了東趙遺址有龍山至東周完整連續的文化遺存。涵蓋龍山文化晚期、新砦期、二里頭、早商二里崗、西周、東周六個時期,序列完整,跨度長達2000余年,其中以二里頭、二里崗時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
領略夏商周精彩畫卷
考古工地的一個個探方,仿佛是穿越時空之旅的隧道,帶領我們去領略鄭州夏商周時期的精彩畫卷——
3900年前,水清如鏡的須水河從聚落東南緩緩流過,當時這里是夏人的地盤。不知什么原因,驍勇善戰的夷人首領羿舉兵反夏,趕走國王太康,在河邊不遠的開闊地帶大興土木、修建城池。
3700年前,戰勝東夷人的夏人在偃師二里頭興建了新的都城,為了防范來自東方的威脅,夏人在此再次修筑了城墻。
3600年前,這里又變成了商代人的據點,他們利用了前代的城池。他們修建的回字形宮殿依地勢而建,十分的巍峨。
商周時期,文明發展到了新的高度。農人在田間勞作,他們播種粟、黍、稻、麥、豆,五谷豐登。到了飯晌的時候,婦女把小米加水放在陶罐里,在周圍點火加熱進行蒸煮。男人在附近的草地和林地中,獵捕野兔、野豬、梅花鹿。城里作坊內的匠人用榔頭、石鐮把骨料或鋸,或削,或劈,或磨,制成各種生產、生活用具。更高級的工匠則用銅水鑄成精致的祭器、鋒利的武器還有精美的樂器。貴族日常生活十分精致講究,他們最愛用色彩艷麗的綠松石做成耳環、項鏈打扮自己,或是鑲嵌在玉器、漆器和銅器上。他們非常重視占卜,甚至到了無事不卜的地步,卜師用火灼烤龜甲發出噼啪之聲,以此接收神傳達的旨意。
2400年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日益強大起來的諸侯國不斷蠶食土地、人口,爭奪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大國兼并小國,戰爭連綿不斷,這里曾經矗立的繁華東周城池從鼎盛日益走向蕭條,漸行漸遠……
三座“嵌套”古城引起轟動
東趙遺址發現的“套娃”曾經引起很大的轟動。所謂的“套娃”是指在東趙遺址發現了嵌套在一起的大中小三座城址,三座古城在空間上嵌套,在時間軸上交疊,組成了文化內涵豐富的東趙遺址。
遺址的東北部發現一座新砦期(夏代早期后羿代夏時期)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面積2.2萬平方米。東趙遺址的這座城址是繼鄭州新密新砦遺址后,發現的第二座新砦期城址,也是嵩山以北區域第一座新砦城址,這是東趙遺址的“小城”。
“中城”是一座二里頭時期的城址,面積為9萬平方米,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城址(夏代晚期)中面積最大的。“大城”初步判定是東周時期的,面積將近100萬平方米。
這大、中、小三座古城延續時間長,年代序列相對完整,為進一步厘清夏商周時期的時空關系提供了重要證據。
除了三座城,考古隊在遺址中還清理出城墻、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祭祀坑區、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遺跡,出土了非常豐富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夏、商、周時期的精美遺物,為研究新砦期、二里頭、二里崗以及東周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東趙遺址將不同時期的三座城址與鄭州地區之前發現的王城崗、新砦、古城寨、商亳都、敖都等其他夏商時期的重要遺址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孕育和繁盛了早期華夏文明。同時也表明鄭州在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處于核心位置。東趙遺址成功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數千年過去,腳下這片土地早已不復當年的模樣,但看著眼前標記著號碼、被妥善保護起來的建筑遺址,仿佛能夠穿透千年層層的歷史,看到故事中耳熟能詳的人物。
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前行的根基與動力。鄭州東趙夏商城址考古遺址公園正在規劃當中,建成后,這里將成為我們近距離體驗夏商周文明的窗口。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