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濟觀察)中國基建“下半場”:要“硬”和“快”,更要“新”和“軟”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 (記者 劉亮)隨著中國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除了“硬”和“快”,基礎設施建設“下半場”亦要注重“新”和“軟”。
產業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提供的公共服務。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進程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更是重要支撐“后盾”,其中突出一個“新”字。
(相關資料圖)
資料圖: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順利通過國家驗收。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認為,過去,中國在水利、能源、交通、房地產等傳統“硬基建”領域的大規模投入,為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不可避免帶來傳統基建投資相對過剩,出現投入產出效率低等問題。
隨著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中國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劉鋒認為,基礎設施建設亟須轉變過去的發展路徑,通過新能源、5G建設、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提高投入產出效率,為經濟增長找到新引擎。
移動通信從“4G并跑”到“5G引領”,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布局,多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建設……近年來,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已成為穩投資、惠民生、促發展的重要引擎。“新基建”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的同時,“軟件”基礎設施建設也提上日程表。
何為“軟件”基礎設施?如果說“硬基建”以看得見、摸得著的“鋼筋水泥”為代表,“新基建”指向新一輪科技革命核心關鍵領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硬核支撐,那么“軟件”基礎設施建設,則更注重讓基礎設施效能“如虎添翼”。
資料圖:2022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在湖北武漢開幕。 ? 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近期撰文稱,中國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硬件”基礎設施的總體規模已世界領先,要著力提升建設、運營、服務水平,高度重視發展支撐電力、金融、網絡平臺等高效穩健運行的“軟件”基礎設施,更好發揮基礎設施體系的整體效能。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說,更好地發揮整體效能,就是要通過提升基礎設施軟件建設,讓基礎設施在全生命周期效益最大化,讓基礎設施在促進要素流動,推動區域平衡發展,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生產效率,促進要素高效組合等方面發揮重要、積極作用。
周茂華表示,電力、金融、網絡平臺基礎設施在經濟運行和生產生活中有著重要保障和支撐作用,通過提升這三大領域“軟件”基礎設施建設,將有助于提升基礎設施整體運行效率,更好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
在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袁家海看來,建設、運營、服務水平的提升,是挖掘和釋放存量基礎設施潛在價值的關鍵,直接影響產業的發展運行效率和協同水平,關乎產業體系的整體效能。中國超大規模基礎設施,需要通過更高水平的建設、運營、服務來釋放更佳的效能。
袁家海指出,電力、金融、網絡平臺這三大領域數據和信息要素的海量規模和交互實時性,對信息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三者高效穩健運行更依賴于高質量的“軟件”基礎設施,這些“軟件”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上述領域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為更好發揮基礎設施效能,“新基建”也被賦予更多擔當。如韓文秀提到,要重視各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適應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能力需要,依托大城市郊區現有旅游住宿等設施建設“平急兩用”基礎設施。
在袁家海看來,“新基建”的核心是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方面的基礎性、公共性服務。如果把應急需求和正常需求的基礎設施建設割裂開來規劃建設,勢必會造成應急基礎設施投資的極大浪費和平常時期的閑置。而“平急兩用”基礎設施,通過科學的融合創新規劃,既能讓基礎設施平時有效益,又能在應急時起保障作用,將助力更好發揮基礎設施整體效能。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