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貿易復蘇之路崎嶇不平
經濟日報記者 孫昌岳
最近一段時間,持續低迷的全球貿易數據似乎有復蘇跡象。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近日發布《全球貿易更新》報告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商品和服務貿易在連續兩個季度呈下降態勢后出現積極增長。
(資料圖片)
從積極因素看,新冠疫情對全球能源、食品等供應鏈的沖擊已得到緩解。但地緣政治沖突、通貨膨脹高企、貨幣政策收緊、金融市場動蕩等負面因素難消,全球貿易增長之路依然崎嶇不平。
宏觀趨勢積極
報告顯示,在經歷了2022年下半年的低迷之后,全球商品貿易的數量和價值均出現反彈。具體來看,今年前3個月,全球貨物貿易較去年第四季度環比增長1.9%,增長約1000億美元。同期,全球服務貿易也增長約500億美元,環比增長約2.8%。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最新“貨物貿易晴雨表”顯示,全球貨物貿易景氣指數為95.6,比3月發布的92.2有所上升,這表明全球貨物貿易正在好轉。據統計,在各成分指數上,汽車產品指數為110.8,保持在趨勢水平之上,出口訂單指數為102.7,略高于趨勢水平。
對全球經濟冷暖高度敏感,有貿易“金絲雀”之稱的韓國出口也呈現回暖勢頭。韓國關稅廳(海關)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前20天,韓國出口額同比增加5.3%,達328.95億美元。這是自去年8月以來,單月前20天出口再次呈現增長趨勢。
有分析認為,韓國出口數據反彈可能是全球需求開始回升的跡象。造成這一增長的主要原因是韓國對美國的出口、對汽車的穩定需求以及船舶需求的激增,同時,韓國對歐盟等地的出口亦逐步增長。也有分析認為,雖然這些數據令人鼓舞,但據此判斷全球貿易將顯著復蘇為時尚早。韓國國民銀行駐首爾有關經濟學家表示,數據表明全球貿易可能已經觸底,但是否會全面復蘇仍有待觀察。
走勢更加分化
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風險挑戰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全球主要出口國貿易表現進一步分化。報告顯示,過去4個季度,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商品貿易增長情況參差不齊。從環比來看,2023年1月至3月期間,主要經濟體的貿易趨勢更加疲弱。其中,英國貿易表現最為疲軟,今年前兩個月其出口額減少約31億英鎊。
報告指出,2023年一季度,中國和印度的出口表現亮眼。從出口結構來看,中國以電動汽車、光伏產品和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在全球快速崛起,全球競爭力明顯增強。
此外,除俄羅斯和中亞經濟體外,所有地區的國際貿易均逐步增長,但東亞地區的增長速度明顯低于平均水平。從環比來看,2023年一季度,除太平洋地區、北美和非洲出現邊際增長外,大多數地區貿易額均出現下降。同一時期的區域內貿易也遵循類似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非洲內部貿易增長了3%,表現優于其他區域內貿易。
從行業看,過去4個季度的全球貿易趨勢受到能源行業的影響,能源行業價格上漲導致貿易額增加。2023年1月至3月期間,該行業下降11%。其他貿易增長的行業包括農產品、服裝、化學品和道路車輛。相反,辦公和通信設備以及運輸領域的貿易量下降,且下降趨勢持續到2023年一季度。
復蘇仍然脆弱
全球貿易數據的改善傳遞了一些關于經濟復蘇的積極信號,卻未打消對未來前景的擔憂。
聯合國貿發會議預測,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貿易增長將放緩。最近下調的世界經濟預測、居高不下的通脹指標、金融市場持續動蕩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不確定性都將影響全球貿易前景。報告稱,總體而言,2023年下半年全球貿易前景悲觀,負面因素超過正面因素。
世貿組織預計,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增長1.7%,明顯低于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從全球看,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水平仍然較高,持續加息抑制了投資和消費需求,進口連續數月同比下降。受此影響,韓國、越南等地區近幾個月出口都出現了明顯降幅,對美歐等市場出口低迷。
同時,全球貿易壁壘有所增加,貿易政策協調不如以往順暢,還有一些所謂“脫鉤”“去風險”的做法,也會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影響全球經貿合作。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表示,如果“脫鉤”,那么全球可能會損失高達7%至9%的GDP,這將帶來非常高昂的代價。
盡管全球貿易存在諸多難題,但國際合作的趨勢沒有被阻斷。近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標志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RCEP為成員國開放市場、擴大市場范圍提供了良好機會,能夠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貿合作”“RCEP的統一規則有助于提升東盟國家跨境貿易量,增強東盟產業鏈韌性,提高東盟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這些來自成員國的聲音,是對區域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最好的詮釋。
在這個危機重重的時代,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貿易。正如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所說,未來肯定還會有無法預見的危機,但如果沒有貿易的穩定作用,那么世界將肯定會更難度過這些危機。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