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體系
“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走向市場需要強調產、學、研三要素相融合,要使其融合落地見效,關鍵在于給予各個環節融資支持。”在日前舉行的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活動上,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沈志成表示,農業科技成果從研發走向應用的過程并不輕松,在實驗室環節,科研團隊的產品研發離不開資金投入,在產業化環節,也需要相應的資金支持以實現規模化。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科技作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在生物育種、智慧農業、合成生物等領域顯示出巨大潛力。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平已經邁入世界第一方陣。
但也要看到,與一些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業科技研發、轉化與應用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差距。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毛長青分析指出,現階段在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方面有兩大制約因素:一是科技與產業之間存在脫節,表現為基礎研究力量較強,但應用研究較弱;二是產業與資本之間存在錯配。“科技為本,金融為用,管理為綱,要打造農業科技龍頭企業,最終還是要落在產業上。”毛長青說。
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2022年)》提出,農業科技創新是重點投資領域,鼓勵社會資本創辦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開展全產業鏈協同攻關;支持農業企業牽頭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聯合體或新型研發機構;引導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和科技服務機構,提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團隊執行總經理馮越表示,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本質是促進產、學、研、資四大要素的深度融合,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實現產業化,讓金融行業能夠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振興,同時也為金融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實體經濟支撐。
“在糧食安全、種業振興等領域,我國農業科技還有很大進步空間。科學家能夠心無旁騖地搞科研,關鍵是要有足夠好的資本、環境、機制作支撐。”馮越進一步解釋,金融要素在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有多重作用,一方面扮演了農業科技企業發展助推器的角色,幫助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為企業家和科學家創造的價值提供相應的定價;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科學家和企業家進行價值創造的積極性,讓其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為進一步暢通農業領域“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相關實踐正在行業展開。日前正式啟動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投資聯合體致力于加快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具體圍繞構建農業科技產業創新生態、引領農業科技有序有效投資、設立農業科技創投引導基金、創新農業科技投融資模式、打造投后產業賦能平臺、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6方面開展工作。
“創新投資聯合體的成立將從3方面進一步暢通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體系。”農本艾格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德鈞介紹,對于科研機構而言,其可以通過聯合體搭建的信息平臺與企業等經營主體緊密連接,掌握真實的市場需求;對于農業企業而言,有望通過聯合體的資源共享同時獲得資本與技術兩大要素,助力做大做強;對于投資者而言,聯合體猶如項目“過濾器”,重點吸納優質農業科技項目,提高投資效率,獲得更高回報。
在充分調動科技、產業、金融要素實現良性循環的同時,農業科技投資領域的“短板”依然不容忽視。沈志成認為,農業科技創新周期相對較長,需要長時間、穩定性的投入,是真正的風險投資,不能急功近利,還要有相應的戰略規劃。此外,在為農民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上,需要針對相關問題形成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投資要鼓勵上下游聯動,從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產品,這樣才能為行業創造價值,為農民創造價值。”(記者 紀文慧)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