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實習生 朱潔英
5月28日,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執行MU9191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北京首都機場,標志著C919研發、制造、取證、投運全面貫通;次日,該機型執行MU9197航班,從上海虹橋機場降落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啟中國民航商業常態化運營。
在C919的研發、運營過程的背后,有一個為C919提供設計意見與技術交流的“飛行圈”。近日,中工網采訪到“飛行圈”的創始人、資深機長陳建國,深入了解C919成功幕后的探索交流故事。
【資料圖】
全新設計!C919不是一款“拼裝”飛機
“飛行圈”是一個多專業融合、多團隊協同、多技術集成的協同技術交流平臺,一開始只有六百多人,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一萬六千余人,幾乎囊括所有專業的民航技術人員,其中就包括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它跨公司、跨級別、跨機種,有領導,有技術骨干,也有普通飛行員”。而“飛行圈”也幸不辱命,曾在一個月內提出了幾十條意見,有一部分最終被C919正式采用。
2015年,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聯系上陳建國,表示想把C919設計成一款人機界面友好的飛機,希望陳建國幫忙做一些調研和意見征集工作,收集飛行員們對C919的期待。
回顧國產大飛機研發歷程可以發現,2015年正是C919設計最初的階段。吳光輝總設計師說的人機界面是一種用戶界面,允許人類操作員與機器或過程進行交互。而一款人機界面友好的飛機,就意味著飛行員在與飛機打交道的過程中,獲取信息的便捷友好程度,其中就包括顏色、大小、位置等的信息量的獲取。
陳建國本是飛行技術出身,駕駛過波音737、747、空客320等多種機型,曾擔任航空公司飛行標準總監和飛行培訓總監,多次在民航管理干部學院進行授課,和國內各家航空公司的技術主管都有交流。他利用這些優勢,將國內大部分航空公司的主要飛行技術主管、飛行教員、技術骨干等聯系起來,組建了一個五六百人的大圈子,“飛行圈”由此誕生。在C919成功商業首飛當天,陳建國在朋友圈中說道:“‘飛行圈’因C919而誕生。這是‘飛行圈’成立的衷旨,而它也幸不辱命。”
“飛行圈”成立之初,圈內人士圍繞C919設計問題收集各方建議,最終在一個月內提出幾十條意見,如,環境控制系統的溫度控制、出風口位置,相對于其他機型缺陷需要改進的問題等。最終,部分意見建議被C919正式采用。
據陳建國透露,改進后的C919環境控制系統,更多地考慮到飛行員的身心健康和飛行安全。以“出風口”設計為例,“這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很多機型是很不夠人性化的。”陳建國舉例說,波音737NG的出風口在駕駛員左右兩側,其冷風會直接吹到飛行員腿上,“我曾經連飛4天,差點連腿都抬不起來了。”而波音757的通風口在頂板上,冷風會直接吹到駕駛員頭上,對身體造成不小損害。
這些細微的設計,不僅關乎飛行員的健康,還可能帶來無形的安全隱患,“飛行圈”提出這些問題后,C919的設計在充分考慮這些意見建議后進行了相應的改進。
為了讓“飛行圈”內人士更深入了解C919,陳建國曾邀請吳光輝總設計師在“飛行圈”中做專業講座。“吳總設計師親自講解C919,大家都很激動”,陳建國繼續介紹,吳光輝總設計師在“飛行圈”講座時提到,C919不是一款隨意拼裝的飛機,它經過全新的設計,它的理念更加先進。
“一個機型,如果從一開始就關注它,看到它像孩子一樣孕育、出生,是很有成就感的。”同樣,對于將來如果有駕駛C919的機會,陳建國也表示“充滿期待”。
博采眾長!C919的技術屬于21世紀
2021年10月,陳建國在給中國商飛的一個設計部門做航空安全技術交流講座時,曾試飛過C919模擬機。他說,“從設計角度來看,C919綜合了波音737Max和空客320的優點,它更加先進。”
陳建國表示,從機型設計的時間來看,波音737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設計,空客320從八十年代開始設計,而C919從2007年開始立項,2017年首飛,它的設計屬于21世紀,“可以博采眾長,把各個技術的優點都集中起來”。
以電傳操縱系統為例,空客320的電傳操縱系統屬于第四代客機,屬于現代的飛行理念,C919就采用了這種操縱系統。而與C919競爭機型的波音737NG以及737MAX都還屬于第三代客機,是上一代的設計理念。
C919的全新設計理念還體現在微小的細節上。據陳建國介紹,空客320的顯示屏很小,“年輕飛行員沒問題,但是年齡稍大一些,對顯示屏的大小是有些敏感的”。而C919的顯示屏比空客320大很多,顯示界面更友好,視覺信號、字符信號以及圖像信號都更大,顯示的內容更多,屏幕的設計的現代性更接近波音737Max,“從設計角度來看,它就更先進一步”。
對于C919商業首飛的意義,陳建國認為,“它必然會帶動整個航空工業的發展。”他說,C919的大部分生產部件由自己設計和制造,但是一些核心部件則是通過全球采購的。商業機型考慮到安全性、經濟性和舒適性,目前沒有足夠合適的產品,核心部件肯定需要全球采購,但隨著C919的量產,必定會帶動相關部件產業鏈的發展。以被稱為“航空工業上的皇冠”發動機為例,它的科技要求非常高,“非常難造”,不可能輕易去研發,而一旦C919對此有大量需求,才有可能會推動相關廠家投入研發。比如現在中國航發研發的長江CJ-1000系列發動機,預計將會在未來使用在C919飛機上。
“對于機身、機翼、艙門等設備,我們自身可以生產,也可以幫波音、空客等飛機代工,這些本身就有大量需求產業,本身就在加速發展中。”陳建國表示,對于發動機、航電系統、雷達系統等暫時沒有或正在迎頭趕上的產業,只有當市場有大量需求時,才能促進其他廠家對此投入研發,因此,“它對于整個航空產業,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利于整個航空業的發展”。
行業頂流!“飛行圈”領跑民航業未來
“飛行圈”成立至今已有8年,從開始的五六百人發展到如今一萬六千余人,它也從最初為C919調研征集意見,轉而成為純航空技術交流的圈子,為民航事業“查缺補漏”。
據陳建國回憶,有一次他在海南海口檢查飛機時摔了一跤,后來在“飛行圈”中談到此事,結果發現有上百個人摔過。原來,飛機周圍有幾個栓飛機的地錨坑,坑里有掛鉤,在遇到臺風等問題時可以將飛機輪子固定在地面上,但它卻沒有任何標志,飛行員抬頭檢查飛機時很容易踩進去。“我當時就把膝蓋摔得血肉模糊。”陳建國說道。
為此,陳建國在個人公眾號中發布了一篇文章。第二天,海南省全部機場開始按照他的建議刷上紅色標志。半年后,國家制定了地錨的行業標準,從根本上解決了該項問題。
“飛行圈”的成員,包括民航系統內人士,如飛行員、技術骨干、行業管理人員、航空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也包括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清華大學教授、復旦大學航空方面專家等。“它是一個廣泛的跨公司、跨級別、跨機種的圈子”,“只做純航空專業的技術交流”,基于“飛行圈”的這些特質,陳建國開玩笑地說,“‘飛行圈’解決不了的航空飛行技術問題,基本上民航也解決不了”。
5月28日,C919商業首飛成功,“飛行圈”內成員也難掩內心激動:“終于開始飛了”“大家都是歷史見證者”……
中國商飛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C919累計獲得32家客戶的1035架訂單,其中包括中國國航、中國南航等航空公司,以及國銀金租、工銀金租、建信金租、交銀金租等航空租賃公司。
最新訂單顯示,4月27日,海航航空集團與中國商飛公司簽署60架C919飛機確認訂單……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1